60年激荡的情史关键词一:婚姻革命
导语:“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上世纪50年代最美妙的词汇之一。在成千上万封建家庭、包办婚姻里痛苦煎熬的人们,正卷入一场伟大的婚姻革命。他们渴望着冲破“吃人的封建礼教”,横扫一切封建余孽,实现惊天动地的大变革。每个人都可感知到,幸福的未来令人激动。

  
“刘巧儿”抗婚

  文/本刊记者黄杉粼


  60年过去了,“刘巧儿”仍然会被人提起,这是个曾经蜚声全国的名字,能瞬间唤起父辈们心中那个熟悉的形象。而这个形象的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叫封芝琴。

  我们几经周折,联系上这位已85岁的老人。和黑白相框里那张娟秀的容颜相比,她干枯的皱纹早已沟壑分明。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老人苍老的面庞上表情变得复杂而多样,兴奋、深沉,不时流露出少女般的狡黠和娇羞。

  我的爱情谁做主

  “捧儿”(封芝琴小名)和表兄“岁蛋”(张柏小名)虽被指腹为婚,但青梅竹马两无猜,郎有情妹有意。然而,现实都是事与愿违,长大后的他们不曾想到,抬花轿吹喇叭的那一天不仅迟迟未来,反而等来一场曲折坎坷的经历。

  旧社会,有俗话“养女济困”。捧儿爹希望张家多给些彩礼,哪知张家人借着政府宣传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看到两个孩子情投意合,便想省下彩礼钱。

  捧儿爹想不过味,一不做二不休,给女儿另许了婆家。捧儿哭得泪人一般,死活不愿意。封父看女儿不愿,就又另寻了一家。当然,捧儿还是不愿,她心里只有一个岁蛋哥。

  张父得知封家接连给捧儿找婆家,就以屡卖女儿为名把捧儿爹告上了甘肃省华池县民主政府司法处。

  司法处作出判断,均以父母包办买卖为由撤销了捧儿的前后三次婚约,没收了所有的彩礼。两家从此产生了隔阂,不再来往。

  这场官司惹得封父又羞又恼。他托人四处打听,执意要再给捧儿找个好婆家。

  没过多久,便有了眉目,是一户姓朱的人家,人才家道都不错,大人们很满意,婚事就这样定下了。


  自由婚姻大对决

  解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民主思想已经传播多年,婚姻自由像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年轻人火热的心。

  封芝琴从心底拥护边区政府宣传的婚姻政策,不甘心忍受父亲像牲口一样把自己卖来卖去。一场父女之间的抗争,一场代表新思想与老观念之间的矛盾便在所难免。

  捧儿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坏,只要爹来劝她,说朱家好话,她就会发脾气:“你让我嫁钱还是嫁人?嫁人,我死也不去,嫁钱你去。”惹得老头子只想提起鞋底打她。

  捧儿心如油煎、坐卧不安,急切地盼着张柏的消息。

  一天夜里,张家“抢人”来了。陇东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典型地区,曾有抢婚的习俗。

  封家人自然气得七窍生烟,二话没说把张家人告上了华池县民主政府。

  事情出人意料,不仅张家人遭到了严厉惩戒,捧儿和张柏的婚姻也被再次废除。捧儿欲哭无泪。

  她对于人民政府提倡的婚姻自由,一千个赞成,她正是为了“自主”二字,才违抗父命三次拒婚。

  可政府却以婚姻包办的名义,两次废除她的婚姻,使她和张柏不能团圆。她想不通,那些政府人员为啥就不能听听她这个当事人的陈述呢?

  封芝琴又急又怒,心中千般委屈和愁肠无处诉说,她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爱情。

  左右思量中,她想到了曾有个亲戚说过,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署有个人称“马青天”的马锡五专员,断案如神。

  渴望婚姻自主的封芝琴辫子一甩,决定上诉,她要上告华池县民主政府司法处,纠正漠视自己利益的错误判断。

  从华池县到庆阳城,七十多华里,山路崎岖。封芝琴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马锡五身上,终于,几番辗转后找到了他。马锡五听了捧儿的状诉后,语气坚定地对她说:“真正的自主婚姻是不能废除的。”

  几天后,马锡五深入地了解了案情,按照政府颁布的《婚姻条例》,合情合理的审理了这个案子,并在众人面前给这两个年轻人颁发了结婚证书。

  从那一天起,封芝琴和张柏开始了来之不易的婚姻生活。

  “刘巧儿”今安在

  封芝琴夫妇的恩爱让全村人都很羡慕,二人男耕女织,互相支持,生活过得红红火火,他们的爱情始终坚贞不渝。

  与一个相爱的男人做一对平凡的夫妻,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和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洪流中,恋爱、婚姻的自由达到了封芝琴所要求的最大圆满。

  当地后来的年轻人,也深受封芝琴的精神鼓励,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1991年,张柏去世,封芝琴整整给丈夫的坟上点了49天灯,表达对丈夫的依恋和怀念之情。
  评剧《刘巧儿》唱段: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头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巧儿我采桑叶来养蚕,蚕做茧儿把自己缠。

  恨我爹他不该把婚姻包办,怨只怨断案不公拆散了姻缘。 
电影《刘巧儿》


  封芝琴婚姻纠纷案通过民间传说和《解放日报》的报道广为流传,不久后被编为说书词《刘巧儿团圆》和剧本《刘巧儿告状》。

  1949年,中国评剧院编排的现代剧《刘巧儿》一上演,就红遍了大江南北。在剧中,新凤霞成功塑造了新一代农村女性“刘巧儿”的艺术形象。

  1950年,为了配合宣传共和国第一部婚姻大法,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在全国上映。至此,刘巧儿成为当时青年男女的偶像。

  第一次离婚潮

  1950年5月1日颁行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启动了中国传统婚姻家庭模式的变革。

  除反对包办婚姻外,童养媳式的旧式夫妻关系在建国初期也大量解体,成为新中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离婚高潮。

  据统计,1951年到1956年期间全国大约就有600万对离婚夫妇。

  休夫

  1955年,国务院批准了《婚姻登记办法》,这意味着男女双方只需到政府登记即可办理结、离婚事宜。很多中国人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是有权“休夫”的。

  连环画

  1950年婚姻法颁行之后,国家发动了历时3年的宣传贯彻运动,连环画作为广受欢迎的通俗读物,也成为宣传婚姻法的一种手段。

  电影票

  直接约会?这在上世纪50年代简直跟今天的性骚扰性质差不多。所以在互相借书或还书的时候故意夹上两张连座的电影票是最保险的方式。

  《两家村》、《小姑贤》

  解放初期,在宣传贯彻《婚姻法》的过程中,《两家村》、《小姑贤》等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由的影片,收益甚好,特别是在青年男女中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