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吃什么?节气养生不知不觉也是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没到一个节气总会搜罗一下适合这个节气的养生方法。秋分是秋季的中间点。那么,秋季养生食物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推荐几款秋季养生食物,告诉大家秋分养生吃什么最好。
秋分吃什么
饮食:多吃“辛酸”果蔬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在秋分节气中,我们应该多吃一些辛酸味的水果蔬菜,比如山楂,萝卜等。这些果蔬都能很好降低肺气的功能,对人体有着很大的好处。但同时,也不能吃的太多。虽然吃辛酸类水果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但在气温很低的天气里,切忌不要不要多吃,很容易受凉。
秋分吃什么好?秋分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增大,人体容易遭受各种疾病侵袭,因此须从饮食等方面加以注意。有四大养生佳品最适合秋分时节食用。
百合
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脱甲秋水仙碱和钙、磷、铁及维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中医用百合作为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补药。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等作用,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增加液体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还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
大枣
据中医专家讲,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中医常用大枣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失眠等症。根据药理研究,大枣有保护肝脏、降低血脂等作用。专家介绍说,大枣虽然味甘、无毒,但性偏湿热,故不能多食,尤其内有湿热者,多食会出现寒热口渴、胃胀等不良反应。
红薯
我国医学工作者曾对广西西部的百岁老人之乡进行调查,发现此地的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每日食红薯,甚至将其作为主食。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另外,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功能。
枸杞
枸杞具有解热、治疗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疗效,而将枸杞根煎煮后饮用,能够降血压。至于枸杞茶则具有治疗体质虚寒、性冷感、健胃、肝肾疾病、肺结核、便秘、失眠、低血压、贫血、各种眼疾、掉发、口腔炎、护肤等作用。但是,由于枸杞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相反,若是体质虚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
秋分吃南瓜
南瓜属于黄色蔬菜,含有非常丰富的胡萝卜素,这种物质是维生素A的前体,秋天气候干燥,增加食用含有丰富维A、维生素E的食品,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改善秋燥症状大有裨益。南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其所含的β胡萝卜素,可由人体吸收后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和蛋白质结合可形成视蛋白,在眼睛健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南瓜的吃法有很多种,其中南北方有着截然不同的吃法。北方人喜欢把南瓜做成饭,而南方喜欢把南瓜做成菜。风格不同,味道自然不同,然而却都受大家的喜爱。南瓜中的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颇甜,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吃南瓜。
百合南瓜羹
原料:南瓜、鲜百合、枸杞子、冰糖、蜂蜜。
做法:1、将南瓜洗净,去皮及瓤,切成大块,放入锅中煮烂,冷却后盛入打汁机里,再蜂蜜打成茸状;百合去黑根,洗净,掰成小瓣;枸杞洗净泡软备用。2、锅中加适量的清水,放入枸杞、冰糖、百合烧沸,再转小火煮熟,然后加入南瓜茸敖浓即成。
干煸南瓜条
原料:南瓜、猪肉末、四川芽菜、葱花、盐、料酒、鸡精、白糖、香油、植物油、生粉。
做法:1、将南瓜洗净后去皮及瓤,切成5cm长的条,下入沸水中烫至三分熟,捞出沥干,再拍上干生粉;芽菜洗净备用。2、锅中加入植物油烧热,下入南瓜条炸至外皮酥脆时捞出沥油待用。3、锅中留底油,先入猪肉末煸炒,煸干水分,再烹入料酒,下芽菜、葱花、南瓜条,然后加盐、白糖、鸡精、适量的清水,转小火炒5分钟左右至入味,淋入香油即可出锅装盆食用。
小虾炖南瓜
原料:河虾、南瓜、姜片、葱花、盐、鸡精、料酒、猪骨汤、色拉油。
做法:1、将南瓜洗净去皮去瓤后切成小块备用。2、锅中加色拉油烧热,先下葱花、姜片炒香,再放入南瓜块,河虾略炒,然后烹入料酒,添入猪骨汤,加盐烧开后转小火慢炖至汤汁浓稠加入鸡精调味,即可装碗食用。
秋分过后,气温速降,添衣防感冒
天文专家表示,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空气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会产生降雨,但降水量不会很大。
天文专家提醒说,秋分时节,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公众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并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秋分前后,养生重保持阴阳平衡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
秋分后,饮食宜阴平阳秘,忌辛辣油腻
在饮食调养上祖传中医也是以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把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宜阴平阳秘原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尽量少食太热进补之品,发育中的儿童,如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
在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患有哮喘,皮肤病的人应少食虾、蟹等海产品。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都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
每当早上刚出门时,明显能够感觉到很大的凉意,走在路上更是感觉秋风习习,凉风更是侵入到身体内部,冻得人瑟瑟发抖。所以在这个节气中,感冒发烧的人特别多,所以我们平时应该注意好保暖。同时,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好调理,最好多吃一些御寒食物。
御寒食物
1、辛辣食物
辣椒可刺激食欲、增进消化,能使心跳加快、末梢毛细血管扩张、流向体表的血液增加,故冬天吃点辣椒可抵御寒冷,并能防止因受潮湿而引起的关节痛、腰腿痛和胃虚寒症。
2、根茎类
人怕冷与机体无机盐缺乏有关。藕、胡萝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这类食物不妨与其他食品掺杂食用。
3、肉类
以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御寒效果较好。它们含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高,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活血之效。吃这些肉可使阳虚之体代谢加快,内分泌功能增强,从而达到御寒作用。
4、含碘食物
甲状腺激素具有生热效应,它能加速体内(除脑、腺、子宫外)绝大多数 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增加产热,使基础代谢率增高,皮肤血液循环加强,抗冷御寒。
人体的许多疾病都与季节和天气变化有关。严冬寒风凛冽,万物凋零,容易引起人们的悲伤之感,特别是冬季抑郁症患者更刽现悲伤、忧郁、失眠、沉闷的情绪,自觉全身疲惫,整日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精力和体力明显衰退,严重者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还有许多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有些人更有“猫冬”的习惯。这些主要是人体生物钟不能适应冬季昼短夜长,阳光微弱,缺少紫外线照射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造成情绪与精神状态紊乱。
防治冬季抑郁症的关键是增加日光照射和户外活动的时间。紫外线可促使皮肤上的初级维生素D转变成活性维生素D,而其对血管系统及骨骼组织有着很重要的保护作用。所以多在室外锻炼,以补阳光照射不足,老话说:“常晒阳光,身体如钢”。
散步和运动还能够对脚掌(如涌泉等穴位)起到刺激与按摩的作用,让大脑的左右半球交替产生兴奋和抑制作用,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得到有效的调节,并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的气候环境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肌体抗寒能力,增强体力和精力。
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冬季锻炼的人,耐寒力强,不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冻疮等病,还能够预防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所以,老话说:“冬天动一动,不会有病痛;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练三九,生命长久”。
秋分节气,由于天气是在不断转凉,所以一些疾病很容易让人防不胜防,从而引发一些常见的病症。对于这种情况,希望大家能够在饮食方面多注意一些,秋分的易发病很大程度上都是饮食方面引起的,所以大家要学会秋分的养生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