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三期”要防痔疮
俗话说“十人九痔”,是指痔疮患者的发病率很高。其实,妇女因妊娠、分娩等原因,发病率更高于男性,但在日常门诊中却是男性高于女性,这主要是因为女性多数不愿在人前诉说肛肠病的痛苦,更怕进行检查。

  专家分析,经期和孕期会使肛门负担加重,有些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常出现排便困难和间隔时间延长,每2~3天排便一次。在妊娠后期,因胎儿增大压迫直肠,除了排便困难外,同时使直肠肛门静脉血回流发生障碍,这样不仅容易长痔,并且可使原有的痔进一步加重。

  产褥期的发病机会也较高。产妇分娩后,由于腹腔空虚,便意感变得迟钝,加上腹壁松弛、活动减少、排便无力,更加重了排便困难,常常数日无排便的感觉。粪便在肠道中滞留的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变得高度硬结,甚至硬如羊屎,如果用力排便,就会损伤肛门直肠,引起肛肠疾病。

  妇女到了更年期,全身肌肉变得松弛无力,与肛门功能有关的组织如括约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等同样变得无力,肛门功能下降。与此同时,妇女更年期往往出现内分泌与神经功能失调,使人烦躁,有便意又觉得排不净,频繁去厕所,增加了肛门负担,也是诱发肛门疾病的因素。

  得了痔疮要及时治

  人们总觉得痔疮不是什么大病,治不治无关紧要,特别是女性得了痔疮后羞于开口,更羞于到医院检查。得了痔疮就应该及时治疗,若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会因病变加重而影响工作和健康。

  据了解,痔疮尽管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由于它处于人体排泄口,稍有不适,就会影响人的情绪,妨碍学习、工作。特别是内痔,常常会出血,有时血量较多,可造成贫血、营养不良。内痔日久,还易使粘膜糜烂、感染,形成肛门周围脓肿、肛瘘等疾病。此外,有些人得了内痔以后不及时治疗,使内痔逐渐加大加重,大便时脱出肛外。开始时还能自行复位,久则需手推帮助送回,咳嗽、走路均有可能脱出肛外。如果出现水肿,再加上肛门括约肌受脱出的痔刺激而发生痉挛,使脱出的内痔嵌顿于肛门外而引起感染坏死,导致剧烈疼痛,就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和不便。

  手术不能随便做

  专家指出,痔疮属良性疾病,不会恶变,解决症状比消除本身更重要,大部分病人应首选保守治疗,重要的是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多喝水、多吃纤维食品、适当运动,再加上合理用药,很多中药汤剂和中成药的疗效都很不错;另外,一些注射疗法、物理疗法也能很好地控制。专家提醒,可以引起大便出血的疾病还有很多,如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千万不要以为大便出血就认为是痔疮,买药自治而不去医院检查。

  妇女怀孕 当心痔疮
 
  孕期防止得痔疮,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孕妇日常饮食中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尤其应注意多吃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苦瓜、萝卜、小白菜等等,也要多吃些粗粮,如玉米、地瓜、小米等等,这些食物除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外,还能刺激肠蠕动,防止粪便在肠道内堆积。孕妇应该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调味品,同时还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最好喝些淡盐水或蜂蜜水。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孕妇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排便时间要相对固定,一般可定在某一次进餐后为好。排便习惯一旦形成后,不要轻易改变,到排便的时间,即使无便意也要坚持如厕。但每次蹲厕所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一次排不出来,可起来休息一会儿再去。千万不要蹲在厕里看书、看报,反而增加腹压和肛门周围血流的压力,导致痔疮或加重痔疮。如果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时可用些润肠通便的药物,如麻仁润肠丸,果导片等,不宜用泻药,更不应用压力较大的灌肠等方法来通便,以免造成流产或早产。

  此外,还要适当进行一些体力活动和肛门保健。孕妇应防止久坐不动,提倡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做操及打太极拳等。适量的体力活动可增强体质,促进肠蠕动而增加食欲,防止便秘。每日早晚可做两次缩肛运动,每次30~40遍。这样有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排便和预防痔疮。还可经常做肛门按摩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方法是:排便后先用温水清洗局部,再用热毛巾按压肛门,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