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认为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所谓合穴就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全身气血不和或阳气虚衰引起的病症,尤其是胃经气血不和,敲打足三里都能够进行调整,可以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泻泄、便秘等胃肠道消化不良的病
祖国医学认为,脚跟为“精气之跟”。足三阳、三阴经上连脏腑,下达足部,通过对足部穴位的按摩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功能,以达调节脏腑气血,平衡机体阴阳。 现代研究提示,足部有人体各部器官的反射区,反射区能反射相关器官或
生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提示,耳壳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种生理性的内在联系。 人患病时,耳壳上的相应部位常常出现反应点。因此,按摩特定的耳穴,不仅能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起到保健和美容的作用。 第一式: 1、双食指指
擦全耳: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反复按压耳腹面(即耳正面)10次,再向前反复按摩背面10次。也可每天早晚洗脸时用热毛巾擦耳朵、热敷耳廓,这也是不错的耳穴保健方法。 此法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耳按摩”,可疏通经络,促进血
背痛主要表现在背部不明原因疼痛、酸困、僵硬等,特别是到了冬天,不少老年人还会出现背部发凉的症状。这主要是由于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所致,有一个简单易学的按摩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首先,背痛者趴在床上,家人可沿着患
感冒了,您有没有想过在服用药物的同时,配合按摩来缓解症状。具体方法如下: 按揉风池穴(当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将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于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附于头部两侧,由轻至重按揉1分钟。功
长时间用脑会使人感到很疲乏,这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按揉一下前额。其实,这无意中刺激了头部的印堂穴和神庭穴,这两个穴位是缓解头昏,消除疲乏的重要的穴位。 印堂穴位于两眉连线的正中间。按摩时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用较
按摩除了治疗,还有保健的功效,可使人体内的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王自斌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一些简单易学的头面部保健按摩方法。保健养生在平时,大家没事时可以按摩一下保健穴位。
性保健是夫妻俩共同的事,所以妻子可以给丈夫做一做简单的按摩保健。早泄者可以掌揉或点揉脐周,还可用手肘点压腰底,也能保养性功能。 推荐阅读:必看:男人这样洗澡能增强性功能 从中医角度来说,肚脐上部主要和消化有关;两
耳鸣虽然不是急症、重症,但是久鸣不止会妨碍听觉,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生活。听神经一旦严重受损极难修复,自我按摩耳部具有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刺激听神经和调整中枢神经的作用,对预防耳鸣、耳聋有较好的效果。 1.按揉耳
中风后遗留的半身不遂,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才能使部分机体功能得到恢复。中医专家参考西医康复中的科学训练方法,配合中医推拿手法,编成了一套易学且有效的康复手法,对患者出院后的功能锻炼有很好的帮助。 1.捻揉各指(趾):
近日,我一连几天闹失眠,难以入睡,只好去针灸按摩诊所咨询,大夫说教给我一套特别简单的头部按摩法,即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掌搓热迅速置于脸部,自下而上,经口、脸、鼻、目、眉等,掌摩20次,摩至脸部有温热感;双手拇指自印堂穴
三浊是指浊气、浊水和宿便,要想保持健康,应该保持三浊的排泄通畅,采用推腹的方法可以促进三浊的排放,但是手法一定要正确,专家说,有些人推腹后反而出现肚子胀气、便秘的现象,很大的原因是在于手法上的错误。 推腹的正确
夏季长期处于空调环境里,久坐办公室工作,或长期使用电脑的人,颈肩部很容易疼痛、僵硬,这时触及大杼穴就会有异常的压痛感。 有些颈椎病前期的患者,颈肩部虽然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僵直,但会感到脖子不舒服、发皱、发酸,
在推拿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肩部疼痛者占到大约1/5。肩关节周围炎,50岁左右的人尤为多见,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五十肩”,女性患者较多,并且发病年龄提前,刚生完孩子的女性如果调护不当,就很容易患上此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这对老年人尤其需要。 腹部按揉一般选择在晚上入睡前和早上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清
病因病机 (1)乳食不节:小儿喂养的原则应当是“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没有规律、没有节制可导致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或厌恶乳食之症。 (2)痰湿滋生:乳母过食寒凉,小儿嗜食生冷瓜果,导致脾阳受
孩子厌食、不睡觉、脾气急,爸妈们多半都会选择带到医院去化验、吃药、打针,实在是很麻烦。中医有一种方法可以不打针、不吃药、没有副作用,而且一些常见的小毛病都能不药而愈,家长们不妨试试 : 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
肌肤保养的商品与方法实在太多了,有时候真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最直接有效的,按摩应当是其中一项,因为按摩可以促进肌肤的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更为活跃。同时可以借着适当的刺激,使皮脂和汗水的分泌也相对的旺盛起来。当皮脂
1.治疗原则 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常用穴位及部位 阿是穴、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侧部。 3.常用手法 推揉法、拿法、弹拨法,及颈部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医生面对患侧,在胸锁乳突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