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女性面临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种种压力、困扰和制约,于是,心理上产生了阻力和障碍。为此,职业女性如何尽早地、适宜地调整好心态,建构健康的心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职业女性应注重自我意识、价值取向、广域的知识面的培养,优化个体人格,以崭新的姿态应对这种发展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是它的崭新气息,职业女性所感悟与预知到的是机遇与挑战并行,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的职业场和方方面面的现代与传统的撞击波。现在激烈快速的生活节奏,既锻炼了职业女性的进取心、耐力和韧性,同时也使职业女性付出了高昂的心理代价。
苏州市妇女干部学校每年都要对在职女性进行岗位培训,从近3年对参加培训的其中480名职业女性进行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让职业女性了解自己的个性,及时调适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本文就测验结果作一面上分析和理性思考。
一、职业女性心理因素基本特征
心理素质是在种族和个体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与生活的磨练而形成的智慧能力、情绪状态、意志品质等个性倾向性的特征总和。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纳,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才能取得大的成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因此,健康心理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志。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思路
人格测验是心理测验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人格(personality)有多种定义,它可以与个性同义,也可以是个性的外延义,在与个性同义时,通常指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其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卡特尔认为人的个性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两种,人的“表面特质”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而“根源特质”则是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是人格的基本因素并对表面特质有着制约作用。因而卡特尔对人的“表面特质”进行因素分析得出16个“根源特质”,简称16PF。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根源特质)
人格因素 根源特征 低分者特征 高分者特征
A 乐群性 缄默孤独 热情外向
B 聪慧性 智力较低 智力较高
C 稳定性 情绪激动 情绪稳定
E 恃强性 谦逊顺从 好强固执
F 兴奋性 严肃稳重 轻松兴奋
G 有恒性 权宜敷衍 有恒负责
H 敢为性 畏惧退缩 冒险敢为
I 敏感性 理智注重现实 敏感感情用事
L 怀疑性 信赖随和 怀疑刚愎
M 幻想性 合乎实际 富于幻想
N 世故性 坦白直率天真 精明能干世故
O 忧虑性 安祥沉着 忧虑抑郁
Q1 实验性 保守 勇于尝试实验
Q2 独立性 依赖附和 自立当机立断
Q3 自律性 矛盾冲突 自律严谨
Q4 紧张性 心平气和 紧张困扰
2、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职业女性有着与生俱来的温柔、慈悲、耐心、细致、平和等心理结构,因而感情细腻,形象思维好。从近400份16PF测验的总体来看,职业女性性格外向,人际交往良好;态度随和,对人对事热心而富有感情;做事合乎常规,力求妥善合理;善于处世,精明能干;遇事通常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职业女性的乐群性、敢为性和自律性高分值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6.8%、36.1%和19.6%,而怀疑性高分值的比率仅为0.9%。测验结果这4项因素的平均值分别为6.72%、6.80%、6.52%和4.39%。职业女性为人比较好强,做事能够坚持原则,信赖他人又比较易相处。同时对自己要求较高,自律严谨。有调查表明女性追求完美性要比男性来得强烈和全面。
3、实践和教育的影响带来的自我限制
各种特殊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构成了一个总体能力,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倾向。尽管职业女性在语言、记忆、情感、心理感受性等方面强于男性,而创造性及逻辑思维能力比男性稍差。人们用哪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并不仅仅是先天具有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与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今天的社会中,男女在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虽然得到了法律上的保护,但过去的传统观念还在束缚人们的视觉,当职业女性一旦意识到自己是女性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社会的沿袭陋习规范自己,社会与家庭也会利用一些旧观念对女性施加影响,这样就大大缩小了女性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因而限制了职业女性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发展。
我们所测验的职业女性的聪慧性、有恒性、实验性、独立性等4项个性因素高分值的比率很低,分别只占被测验总人数的13.3%、3.5%、6.1%和0.0%,相反,低分值比率却相对较高,分别占了29.1%、11.1%、17.1%和28.2%。这里的聪慧性指的是学识、抽象思维能力,有恒性是对社会的责任感强度,实验性是指对现有的传统的观念与行为、理论与事实是否予以新的评判,独立性即是否依赖附和、是否受社会舆论的约束、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这说明职业女性总体人群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社会责任感略微欠缺,同时依赖性较强,处理问题不够果敢和刚毅,比较保守,尊重传统,循规蹈矩,对尝试新的实验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二、职业女性的自我意识及价值取向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智力正常、情绪正常、意志健全、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过有效的生活。其中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人类特有的“专利”。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心理学家把人的动机、兴趣、性格、自我意识、价值取向等称之为非智力因素。
因素的测试结果,其中心理健康因素≤22分为低分,≥30分为高分。测验结果表明其最小值为10分,最大值为36分,平均值为24.99分;专业成就因素≤50分为低分,≥70分为高分。其最小值为32分,最大值为80分,平均值为57.05分;创造力因素≤60分为低分,≥90分为高分。其最小值为54分,最大值为99分,平均值为74.8分;环境成长因素≤20分为低分,≥30分为高分。其最小值为9分,最大值为32分,平均值为20.32分。可以看出职业女性人格层次的心理健康状况尚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在本职工作中的创新能力还待加强。
1、成就动机偏低,重视成就过程导致自我意识淡薄
每一个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社会的方法,人人都从自己的特殊角度和位置确立自己的动机、实现自己的目的。对于职业女性来说,社会要求其内化和产生较低的成就动机,并使之固定下来。这尽管不符合提倡男女平等的现实,但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例如,职业女性常以别人的需要为满足,而男性常以自己的工作成就为满足。职业女性的成就动机在主动性、自觉性方面确实不如男性。有时成就还能引起女性的焦虑。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文笔悠扬,以《呼兰河传》而蜚声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可当她遇到梦中的白马王子后,随即沉湎于爱情之中,搁置了写作,几近失去自我。她的成就动机在她的一生中屡次随爱情的沉浮而沉浮使其蒙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有报载一位很有成就的女市长为了顾全丈夫的自尊,毅然辞去了市长的职务。如果让男女来对成功和成就作诠释,那么他们往往会分别把成就理解为“结果”和“过程”,因为职业女性常常强调行动过程的重要性,男性则重视行动的结果和效果,时时为行为的结果所强化。在成功的道路上,许多职业女性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和机遇,而是缺乏自我情绪的意识和能力,缺乏控制自我注意力的意识和能力,故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2、社会的不同评判引起承载压力的过重
社会对男女有着不同的评判,用这一视界来解读社会性别,无论男人和女人,只是一种能指符号,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圈中,乃至在不同的场合中,这一符号会产生位移,实现不同的指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职业女性处于两难境地,形成双重人格,一方面诅咒传统;一方面常常不自觉的充当传统的卫道士。如不善于张扬、宣传自己,压抑参政欲望。在事业与家庭间陷于两难,职业女性面临更大的双重角色的压力,既要与男性一样面对职业场上的激烈竞争,又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成功的职业女性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远比男性要大得多。她们一方面绞尽脑汁想办法,急于要求别人成全自己;一方面,过分注重获得大家好感而为自己焦虑不堪。同时她们又尽可能维护自己的形象,尽善尽美,心累却又不适宜的苛求和拔高自己,难以正视自己的能力有限与本身就存在的限制。在人际交往中,职业女性容易被别人的评价左右。这就是为什么被测验的职业女性的独立性分值普遍低的主要原因。
3、角色期待的多重性影响了价值观念的多元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女性的价值观念是复杂的、多元的。社会、家庭对职业女性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要求。孩子要求妈妈:生活上象保姆、学习上象老师、感情上象朋友;丈夫要求妻子:事业上是助手、生活上是依靠、感情上是寄托;工作单位要求女职工:好学上进、工作出色……因此,职业女性面临多重的价值标准,常常因角色身份处理不当而顾此失彼,便产生了混沌的多元的价值观的冲突:崇高的事业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人生的幸福和价值在于建立一个和睦温馨的小家庭;人生的价值既在于家庭的幸福,又在于事业的成功。职业角色、家庭角色一肩挑,样样都做的好。她们所承担多重角色期待,哪一个都不能怠慢。职业女性极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失败:如果只是在职业领域里表现优异而家庭内的“成绩”不突出,那不但别人为之遗憾,她自己也要自责内疚,总之算不得完美。作为理想标准的完美是神话,作为现实要求的完美是苛刻。职业女性在多重角色期待下的压力,人生难免需要取舍,不管爱家还是敬业,只要人格完美、内心自足就好,不必太辛苦。因为,真正能使女性摆脱困境的,也只是女性自己。说白了优秀的女人比优秀的男人更优秀。
三、构建职业女性健康的心理因素
职业女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源于国家发展的需要。任何国家的发展与发达、任何民族的繁荣与富强,都离不开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的贡献,身处转型期的中国,职业女性事实上拥有着更多的展示其自身才华的广阔空间。有人说,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要有两个飞轮,一是科技,一是管理,这两个飞轮的轴心是人才。而健康心理是女性成才的基本内因。
1、拓宽知识层面
竞争靠实力,途径是知识化。职业女性与非职业女性的主要区别,并非在于是否“职业化”,而主要在于是否实现了“知识化”。职业女性只有实现知识化,才有可能抓住社会迅猛发展时期的发展机遇。首先应坚持理论学习,以努力认知社会现代化的规律。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事物规律的基础,研究社会规律,尤其是现代化的规律,是职业女性成才与发展的根本所在。职业女性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增加和拓展兴趣范围,深究和拓宽知识层面,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正如吴仪所说:“以自己的人品、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工作业绩,来赢得上级、同级、下级的认同。”
2、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对于任何职业女性而言,倘若疏于专业素质的培训,都将遭到知识经济的无情淘汰。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意识应该成为职业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与职业灵魂。职业女性要通过组织培养和自我培养,在广博知识基础上大力发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掌握创新思维方式,使自己具有超越前人的果敢勇气与意志。从而,正视我们所处的充满竞争的时代,正视知识更新极快这样的事实,身处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进则退。所以职业女性要不断自我充实,坚持不懈地、真正地学习先进的东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做到不落伍。
3、提升价值观
人的兴趣和爱好是与人的价值观即与人把什么视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相联系的。传统的女性把婚姻家庭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将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当下或未来的好丈夫和家庭上,她们把“夫”完全当作了“天”,当作了人生的支柱。即便是对于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职业女性而言,也还面临着家庭与事业哪头重要的问题。如果说男性在恋爱中受挫、婚姻中失败,还可以拿事业聊以自慰的话,女性则往往易陷入绝望中不能自拔。职业女性要学会走钢丝,在家庭与事业之间求得平衡,流动在职业女性与贤妻良母之间。同时也应该象男子一样把事业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增强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为了自己和家庭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实现真正完美的人生价值。
时代呼唤健康心理,人才呼唤健康心理,职业女性呼唤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将成为21世纪对成功职业女性的无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