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许多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在一定剂量下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当剂量过大时可能有毒性作用,也就是说,药物或多或少都具有不良反应或毒性,如果应用不当就会出现药物中毒现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药物中除胰岛素、肝素、缩宫素和红霉素等外,其他所有药物几乎都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致使胎儿中毒或致畸。

一般来说,准妈妈用的药物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影响胎儿:

①药物通过胎盘,对胎儿直接起致畸作用。

②药物影响胎盘的功能,从而间接影响胎儿。

③药物作用于准妈妈的身体,间接影响胎儿。

药物在身体内的过程,胎儿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胎儿的血-脑脊液屏障尚未成熟,通透性特别高,尤其在怀孕的前半期许多药物都能通过;其次,胎儿的肝脏内,酶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一般要在周左右才开始发育,到出生后逐渐完备,在生后2~3个月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另外,胎儿的肾脏功能还没有成熟,活动的肾小球数量少,肾小管的分泌功能低,排泄量相对小,反复大量注射药物就会在身体内蓄积,对胎儿器官的发育造成损害。

因而孕早期用药可干扰或参与胚胎细胞的物质代谢或生物合成过程,同一种药物在孕早期服用对胚胎的毒性要比对母体的毒性大得多。

这个时期由于妊娠反应如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使准妈妈常常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加之体重下降,对药物就变得极度敏感,用药时应特别注意药量,避免因服药过量而使胎儿出现先天性缺陷。

孕中期母体内酶系统发生了变化,如氧化、还原、水解等作用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以致影响药物的解毒和排泄,容易造成药物蓄积,某些看起来对母体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的药物,对胎儿则可能因蓄积而对其器官产生损害。因此,用药时应注意疗程不宜过长。

孕晚期母体内肝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解毒功能降低,血浆蛋白减少,使一些药物不能与蛋白结合而呈游离状态,游离状态的药物易透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增加了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因此,在因病必须服药时,剂量应小于非妊娠期。

总之,孕期在正确选择、合理用药的同时,宜采用疗程短、有效剂量最小的药物,可避免或降低药物对胎儿的致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