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是新生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和妈妈链接的纽带,出生后会剪断脐带,但是专家提醒说新生儿防病需要从“脐”入手,下面是专家介绍的新生儿脐炎的病因。
1.断脐时结扎不善,脐部消毒不严格。
断脐时脐部结扎不善,脐圈松动或过早脱落;或断脐过程消毒不严格,尤其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边远农村、山区及私人诊所,都有发生新生儿脐炎,甚至新生儿破伤风的可能。如遇急产等紧急情况,可用2%碘酒涂剪刀,待干后断脐,结扎脐带的细绳也须用2%碘酒消毒,然后立即送医院处理。新生儿如有不洁生产史(如剪刀消毒不干净等情况)时,须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断脐后,脐带的残端仍需数日方能脱落,因此须注意局部清洁和护理。脐痂一般在5~7天后可脱落。在此强调,孕妇必须到规范的医疗机构,由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医护人员协助分娩,以避免不规范操作及不洁分娩史。
2.出生后脐部护理不当。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慎,容易导致脐炎的发生。在儿科门诊,我们发现一些患儿的脐部脏得不得了,有时甚至红肿发炎,脐部出现分泌物了,家长都不加理会,一问之下,原来他们错误地认为宝宝的脐部是不能轻易触动的,否则会“入风”。一念之差,忽视了脐部的清洁卫生,脐部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脐炎自然会发生。此外,有的家长给宝宝洗澡时,没注意保护好宝宝的脐部,以致污水进入,引起感染。还有的家长给宝宝包尿布时方法不对,导致尿液常浸渍脐部,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引起脐炎。
因此,宝宝脐部的清洁很重要。方法如下:在给宝宝洗完澡后,用消毒棉签细心地把宝宝脐部的污垢清理出来;再予以75%酒精清洗脐部,每天一次,清洁后在脐部敷上消毒方纱(或使用专用脐贴,效果也不错)。
在护理脐部时,尤其应注意宝宝脐部有无红肿、异常分泌物及恶臭。正常的新生儿脐孔也可有少许黏性分泌物,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脐部或周围红肿,分泌物较多或呈血性,且伴臭味时,就须考虑脐炎的可能了。此时,家长可加强宝宝脐部清洁,每天2~3次,必要时可向新生儿科医生请教。当脐部渗血较多时,还可使用凝血酶局部止血,效果不错。新生儿一旦患上脐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局部使用抗生素类药膏抗感染。有时脐炎处理不当,还可在脐部形成肉芽肿,表现为一小块樱桃色肿物,表面化脓溢液,经久不愈,此时必须带宝宝去医院治疗。一般情况下,可用10%硝酸银溶液局部涂搽,肉芽肿较大时,可用电灼、激光或手术等方法治疗。
此外,很多家长给宝宝洗澡后,喜欢给他们搽上爽身粉,以保持皮肤的干爽,但要注意,搽爽身粉时必须避开宝宝的脐部。这是因为断脐后,若脐孔创面受爽身粉等异物的刺激,会在局部形成小的肉芽组织增生,经久不愈,可继发脐周化脓性炎症。
还要注意的是,个别家长可能会发现宝宝脐部突出一个圆圆的肿物,哭闹时更甚,安静或卧位时又会还纳腹腔。这很可能是脐疝。脐疝是由于腹壁发育未全,脐孔周围组织薄弱,以致在腹压增加时,腹腔内脏器由该薄弱处向外突出。脐疝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先天性发育缺陷,随着腹壁肌肉发育逐渐完善,大多数有自愈的倾向,因此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如果脐疝较大,哭闹时突出明显,家长可试用下述简单方法处理:先轻度加压使脐疝回纳,取一元钱硬币洗净消毒后,用无菌方纱包裹,压在脐疝上,再贴上长胶布,胶布须拉紧贴上,以使脐疝固定,防止外突。该方法有助于脐疝的自愈。如脐疝过大,以上方法未能奏效,家长就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一般来说,四岁以上儿童,脐疝仍不愈合者,可行手术治疗。
3.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抵抗力低下。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尚不够完善,对各种感染抵抗力弱,皮肤和脐部一旦受到感染,易引起局部炎症,并向周围扩散,导致蜂窝织炎或发生败血症。临床资料表明,即使在医院出生的婴儿,生后12小时内,17.9%婴儿的脐部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第四日起高达百分之百。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还有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均可能引起宝宝脐部感染。后来的血培养结果证实,兰兰的宝宝所患的脐炎正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经过选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兰兰的宝宝终于痊愈出院。
4.条件致病菌感染增多。
此外,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条件致病菌感染不断增多,也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