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瘫 产前因素是主导

脑瘫顾名思义,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受到损害或损伤,造成了中枢性运动调节紊乱,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痉挛性脑瘫典型的症状是痉挛、肌张力过高,导致不能很好走路,踮脚尖、两脚跟不能着地,两腿不能分开俗称“剪刀步”,手抓东西不牢,患儿甚至不能抬头、翻身、爬行等。

脑瘫的病因相当复杂,以往通常认为,分娩时造成胎儿缺氧是导致新生儿脑瘫的首位因素,但近年的研究发现,高龄妊娠、多胞胎、感染等产前因素才是脑瘫的主要原因。唐运林说,在他们收治的脑瘫患儿中,患儿母亲多是超过35岁才怀孕的,且有一部分有先兆流产,妊娠过程需要保胎,不料孩子出生后才发现不正常。

专家还强调,多胎妊娠的早产及低体重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儿,这种情况发生脑瘫的几率也较高,而其并发颅内出血、黄疸等,是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的常见原因。所以,很多时候会遇到一对双胞胎,一个正常,另一个却是脑瘫儿。

此外,孕期感染也是引起胎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常见原因,比如弓形虫、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都可损害胎儿脑神经而导致新生儿脑瘫。

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看,脑瘫患儿发现及干预得越早,治疗效果越佳。小儿3岁以内是大脑发育最快和可塑性最好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早期发现和治疗脑瘫,其结果截然不同。专家提醒,若怀孕过程中不顺利,或有难产、早产、新生儿窒息等情况,更应密切观察宝宝的生长发育,一旦发现小儿表现不正常,比如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打挺易惊,少动或过多地乱动,吃奶无力,经常呛吐奶,哭声微弱等,应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做全面检查。

如能对脑瘫做出正确的早期诊断,并尽早地给予合理的治疗和综合的康复措施,是有可能使部分脑瘫患儿基本康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