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异常步态,妈咪要当心

刚满周岁的小宝贝,走起路来一般都是摇摇晃晃,东倒西歪的。如果宝贝到了1岁半以后,走起来还是这个样子,而且经常容易摔跤,妈咪可就要当心了,不要误认为是宝贝缺钙或肌肉还没有长硬实,而应及早带宝贝到医院就医,请医生来判断一下,宝贝究竟是正常运动功能发育还未完全,还是体内疾病引起的。那么,宝贝都有哪些异常的步态呢?

  1.鸭步

  步态画像:宝贝走起路来,挺腰凸肚,移动缓慢,臀部左右摇摆,但小屁股却翘得很高,就像小鸭子走路的样子。

  妈咪当心哦!宝贝有可能是——

  发育性髋脱位

  发育性髋脱位又称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过去称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与宝贝发育密切相关的畸形。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宝贝长大后可造成患侧髋和腰部疼痛,并出现双下肢不等长、跛行等。
  双侧发育性髋脱位的患儿,走路可呈明显的“鸭步”,身体左右摇摆,并腰椎前凸,臀部后凸,走路时小屁股翘得很高;单侧患病的宝贝,身体会向患侧晃动,“跛行”常常是父母带宝贝就医的主要因由,宝贝还可有双下肢不等长,以及股纹、臀纹不对称等表现。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病变,属于X连锁隐形遗传病,通常是男孩发病,女孩为异常基因的携带者,但没有疾病的表现。

  患儿表现为,原本走路正常,但宝贝会逐渐感觉下肢无力,走路摇摆,呈鸭行步态,而且容易摔跤。在5岁之前逐渐出现上楼梯困难,蹲下后不容易站起来,站立时需要手扶椅子等东西,再用手的力量支撑起身体才能站起来。随着病情发展,患儿最后在平地上行走也出现困难,两条小腿的腿肚子变得比较肥大。

  2.剪刀步

  步态画像:宝贝走起路来,双腿僵硬,两脚向内交叉前行,膝部靠近似剪刀样,常用足尖行走,像是在跳芭蕾舞。

  妈咪当心哦!宝贝有可能是——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宝贝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我国脑瘫的发病率大约为1.5‰-5‰。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或各种中枢性运动障碍,但应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以及正常宝贝一过性的运动发育落后。

  脑瘫的类型很多,以痉挛型最为常见,患儿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动作不协调,肌张力、姿势步态、神经反射等都不正常,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脊柱畸形。患儿走路不稳,行走时踮脚,两腿交叉呈“剪刀步”,站立时也以足尖着地,坐位时两下肢向前伸直困难。脑瘫患儿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和语言障碍等。

  对妈咪的小提示!

  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及运动功能正处于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强。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使患儿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以双下肢慢性进行性肌张力增高、痉挛性截瘫和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本病往往有家族史,患儿发病年龄多在10-35岁,但也会在幼儿期发病。

  患儿最初的症状,表现为走路不稳,双下肢僵硬,跑步易跌倒,上下楼梯困难,双下肢呈明显的剪刀样步态,伴有视神经萎缩、小脑性共济失调、智力低下、肌肉萎缩等症状,目前,对于本病尚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可以延缓病情发展,所以应该以预防为主。

  3. 八字步

  步态画像:宝贝走起路来,双脚向内或向外一拐一拐的,呈内八字步或外八字步,步态不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X型腿”或“O型腿”。“X型腿”为两侧膝关节靠近而踝关节明显分开;“O型腿”为两侧踝关节靠近而膝关节明显分开。

  妈咪当心哦!宝贝有可能是——

  佝偻病

  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由于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使体内的钙磷代谢紊乱,摄入的钙质不能被身体充分吸收利用,以至快速生长的骨骼得不到足够的钙质而发生软化,导致以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可严重影响宝贝的生长发育。

  患儿表现为双腿支撑无力,走路晚,由于下肢负重,严重者可出现双腿向内或向外弯曲,导致“O型腿”或“X型腿”。若患儿的双下肢靠拢后,膝关节间或踝关节间距离超过10厘米,则需及时治疗。

  对妈咪的小提示!

  预防佝偻病的最好方法,在孕期母亲注意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多晒太阳;正常足月出生的宝贝,从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IU,直至2岁(在此期间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据宝贝晒太阳多少而调整),同时多带宝贝去户外活动,饮食上注意提供富含钙的食物

  对妈咪的小提示!

  新生宝贝到几个月大的小宝贝,小腿看上去可有些向外弯曲,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大约在6-12个月时逐渐接近于正常;2-7岁的宝贝如果轻度膝内外翻,尚属正常生理范围,大多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纠正。


  4. 跳跃步

  步态画像:宝贝走起路来,身体左右摇晃,呈“外八字”蹒跚步态;快步行走时,由于屈髋受限,步态呈跳跃状。

  妈咪当心哦!宝贝有可能是——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属于医源性疾病,是由于宝贝在婴幼儿时期,多次反复地进行臀部肌肉注射后,由于药物刺激或针头损伤了肌肉及周围软组织而引起,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

  患儿表现为不会盘腿坐,不会翘“二郎腿”,臀部肌肉凹陷;站立时,双下肢不能完全并拢,呈“外八字”;下蹲时,双膝不能并拢,双腿必须分开,双侧髋关节外展,就好像青蛙屈曲时后腿的样子。
对于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可以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通常可以得到满意的疗效。


  5. 醉汉

  步态画像:宝贝走起路来,左右摇晃,东冲西撞,难以保持直线方向,好像成人喝醉酒后的走路步态。

  妈咪当心哦!宝贝有可能是——

  小脑病变

  患儿行走时双足分开较宽,步态不稳,2岁后仍然走不稳,如果让患儿指鼻子尖,患儿的手指总是不能正确地点在鼻子尖上,而且说话缓慢,断断续续,犹如吟诗;动作往往笨拙,不灵活,写字较大。


  小编想对妈咪说:

  引起宝贝异常步态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神经、骨骼、肌肉系统的疾病有关,一定要让专业医生做全面细致的检查,才能尽早确诊与治疗。妈咪们既不要过分紧张,也应保持警惕,细心观察宝贝的一举一动。希望我们身边的“小鸭子”、“小醉汉”越来越少,让活泼可爱的宝贝们都成为蹦蹦跳跳的“小白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