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炎
什么是淋巴炎

淋巴结炎多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由致病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所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原体是化脓性细苗。致病菌主要为链球菌及金葡萄球菌。当人体受到意外伤害或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时,化脓性细菌沿淋巴管侵入局部淋巴结,可引起急性炎症性病变。主要病理变化为淋巴结充血、水肿渗出,有凝固的淋巴液和细菌。

由于淋巴液是分区汇集于特定区域的淋巴结,所以一定部位的原发感染仅能造成一定部位的淋巴结炎.所以本病多发生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部。淋巴结感染后,可引起淋巴结周围炎,粘连成团,并可发展成为脓肿。

淋巴炎的症状

急性淋巴结炎:常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淋巴结迅速肿大,压痛。若患者抵抗力较强,可无全身症状,不需治疗也可自愈。较重者局部红肿热痛,伴有畏寒发热、头痛等症状,通过及时的抗菌消炎治疗,红肿即能消退,但有时因炎症引起组织增生,可遗留一个小硬结。若炎症未能及时控制,扩散到淋巴结且互相粘连,严重者可形成脓肿。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败血症。

慢性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最初在常见部位,如颌下、颏下、颈深上淋巴结肿大、压痛、周界清晰、活动无粘连。病情继续发展,淋巴结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触诊不活动,疼痛加剧,进一步发展为腺源性蜂窝织炎。慢性淋巴结炎有反复消胀史,2~3个淋巴结,质中等硬度,活动、压痛。

淋巴炎怎么

A、如何治疗淋巴炎

(一)普通康复疗法

注意休息,清淡饮食,积极处理原发病灶。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热痰毒

肿块发生在颌颈部,全身恶寒发热,头痛,咽痛,口干,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敷。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牛蒡子16克,薄荷12克,金银花16克,连翘13克,夏枯草12克,荆芥12克,玄参12克,浙贝12克,僵蚕12克,生甘草12克。若热甚可加黄芩、山栀、板蓝根,便秘加大黄。

2.肝郁痰火

肿块发生在腋下,全身发热,头痛,胸胁牵痛,口苦咽干。舌虹,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柴胡12克,川楝于12克,黄芩12克,生地16克,玄胡12克,牛蒡子12克,瓜蒌皮12克,浙贝12克,连翘12克,夏枯草12克,生甘草7克.若肝火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龙胆草、车前子。

3,温热蕴结

肿块发生在腹股沟部,全身发热,患肢拘急,小便黄热。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苔黄腻,脉敷。

[方药]五神汤合草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12克,忍冬蘑16克,黄柏12克,车前于12克,生苡仁16克,川牛膝12克,浙贝母12克,川楝于12克。

4.热胜酿脓

局部皮肤红肿发亮,发热疼痛,肿块变软,有波动应指感。全身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排脓。

[方药]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在以上三型方药中,加皂角刺12克,炙山甲12克,天花粉16克,余毒凝滞。

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减轻,肿块僵硬缩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除余毒,化痰散瘀,

[方药]金铃于散加味,川楝子12克,玄胡12克,忍冬藤16克,丹参10克,桃仁12克,浙贝母12克,白芥于12克,皂角刺12克,生甘草7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可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对青霉素、链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也可选用甲硝唑(灭滴灵)。

(四)局部治疗

(1)红肿期可用荚蓉膏或化毒散软膏外敷,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或可用铁箍散软膏与化毒散软膏各半调匀外敷。

(2)破溃后可用甲字提毒药捻,朱红纱条换药.若脓毒已尽,可外用甘乳膏,促其收口。

(五)单方,验方

(1)鲜菊花叶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换。

(2)藤黄50克研末,置瓶中,再加75%酒精300毫升,盖紧,摇荡之,用棉球蘸液涂患处3~4次。用于未化脓时。

B、日常防治淋巴炎

1.日常预防。不随地吐痰;注意口腔卫生,早期治疗龋齿,切除有病变的 扁桃体;儿童要接种卡介苗。

2.病期调理。应劝导患者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忌暴怒郁闷和思虑过度,对预防复发有一定意义。手术治好的患者为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应坚持用抗结核药半年以上。

应注意加强营养,尤其是脓肿型和破溃型患者,应供给高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手术前后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鱼腥发物。

淋巴炎吃什么好得快

方1:马齿苋菊花绿豆粥

组成:鲜马齿苋100克,菊花15克,绿豆50克,粳米150克。

用法:绿豆浸泡半天,马齿苋洗净切碎,菊花焙干研末。绿豆半熟后人马齿苋、粳米,文火煮成粥,加入菊花末稍煮即成,每日2次服食。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下肢伤口处出现一条或数条丝状红线,硬而有压痛者。

方2:荸荠粥

组成:荸荠100克,粳米100克。

用法:荸荠去皮切片,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人锅,加水文火煮粥,每日2次服食。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

附注:荸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方3:马齿苋芦根饮

组成:鲜马齿苋1000克,鲜芦根1000克。

用法:上药洗净,榨汁代茶饮,每次100毫升,每日2—3次。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下肢肿胀,压痛。

爱心提示:以上介绍用方,请务必咨询当地正规中医医院,结合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选择使用。

鉴别宝宝淋巴结肿大

家长经常会在孩子的耳后、颈前或下颌处,摸到绿豆或黄豆大小能够活动的“疙瘩”。如何鉴别正常与否呢?专家介绍,当触摸到这些疙瘩时,孩子并不感觉疼痛,一般不用处理。这是人体正常的浅表淋巴结,淋巴结内含有许多专门吞噬致病物质的细胞,它们能吞噬和消化细菌、病毒、以及身体内衰老的死亡细胞,起着保护和防卫的功能。如果发现肿大的淋巴结超过黄豆大小,单个或成串状,触摸时孩子会哭闹或叫痛,家长应该重视。因为它是小儿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常见的疾病有以下三类:

1、慢性的局部炎症如口腔内扁桃体炎、龋齿、牙周炎、脂溢性皮炎、中耳炎等,均可引起下颌下、枕部、耳后淋巴结肿大。

2、结核性炎症感染结核杆菌后,小儿也可有颈部、耳后、下颌下的淋巴结肿大和疼痛,同时还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表现。

3、传染病及全身感染例如麻疹、 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慢性感染及白血病,这时可在全身各浅表部位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最新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