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
什么是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著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

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学家、心理卫生学家和政府等有关方面所关注。

离婚后,孩子大多和母亲同住,人们可能认为母子关系会更密切些,而事实上只有不到50%的母亲能保持离婚前那种融洽的母子关系,更多的是随时光流逝,母子关系愈加恶化。这个问题希望离婚的父母多加注意。

有些人认为,进入重组家庭,孩子生活会有显著改善,作为重组家庭的一员,生活中顿时增加了更多的兄弟姐妹,更多的亲戚,重新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着必然的优越性。然而,不幸的是,孩子面临的其它问题却抵消了这个优越性,对单身父母来讲, 再婚会带来爱与幸福的新希望,而对孩子,同样事情却会诱发他们悲哀、愤怒甚至反叛的心理。也有调查显示,重组家庭的孩子更感到孤单、寂寞、无助。同时家长花在儿童身上的精力和时间,比原先家庭甚至单亲家庭都少得多,这些家长很少参加学校活动,不能很好协助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单亲妈妈的数量一直高于单亲爸爸。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爸爸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在美国,30多年前,几乎所有的父亲都不参与孩子的接生,但是现在90%多的父亲都亲眼目睹了自己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这样有助于男性对如何做一个父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分析认为家长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多关心,要依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既要防止“简单粗暴”又要防止“过度溺爱” 。应及早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及时解决,不要让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最终影响子女的终生幸福。

单亲家庭特征

1、 单亲家庭是指至少有一个孩子与单身家长居住在一起的家庭,还有一种从家庭经济评价角度的定义为:一个收入单位其中只有生亲或养亲带着需要抚养的在学或学龄前子女。

2、所谓单亲家庭是指夫妻离异、一方死亡、夫妻分居等形成的由子女和其中一方共同组成的家庭,所有单亲家庭中尤以离异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危害最大。

3、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近年来随着离婚这一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新入校的大学生中单亲家庭的学生逐年增加。

4、所谓单亲家庭是指没有丈夫但可能有18岁以下孩子同住的单亲(母亲)家庭,各族裔间的单亲家庭比例不尽相同,以纽约州为例亚裔中单亲家庭比率仅为4。

5、单亲家庭是指只有母亲(或父亲)与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90年代初开始俄罗斯的单亲家庭大量出现到1994年已占家庭总数的13.4%,单亲家庭的主体是单身母亲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占单亲家庭总数的94%。

单亲家庭教育方法

1.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静气地接受夫妻离异的现实。这样,你才能坦然地面对孩子,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你,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2.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父母 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创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极不情愿,但你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

毕竟双方都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无法抹去。如果把仇恨强加给孩子,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使孩子长大后失去爱心。所以,你需要以理性和宽容来对待曾经伤害你的人。抚养孩子的一方要允许孩子与另一方联系,不抚养的一方则要多来看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但对自己的爱没有变。

3.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

单亲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往往在情感上过于亲密,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联盟,但过分的情感依赖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让孩子和自己都有独立生活的心理意识和能力是单亲家庭最明智的选择。

单亲家庭误区

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总之,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沟通和鼓励,家长和老师不要对婚姻家庭这些事避而不谈,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和结婚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沟通会使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

单亲儿童消极心理及对策

1.关于负疚和自责

爸妈离婚,都是我不乖。

我好好听话,你们别分开好吗?

家庭的分离,孩子是最无奈和无辜的。你有这种心理说明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但是这种想法是没必要的。大人离婚是大人们的原因,跟你没关系,你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2.关于抱怨

我什么都比别人差,因为我没有爸爸(妈妈)。

别人欺负我,都是因为我没有爸爸(妈妈)。

这一切都是爸爸(或妈妈)害我的。

家里都这样了,做得再好也没有用。

做你们的孩子,真倒霉!

不错,家庭的分离大人也有责任和过失,但问题是谁的人生没有错呢?难道他们是故意的吗?谁的家庭是完美的呢?谁的人生没有缺憾呢?难道天底下的人就你最倒霉不成?

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过,只要你还活着,就谈不上什么不幸。泪水会让视线模糊,抱怨会让痛苦加倍,你可以每天怨天尤人、顾影自怜直到你真地成为世界上最虚弱、最可怜的人,也可以勇敢地面对现实,包容并接纳自己的处境,积极地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直到你拥有被羡慕的人生。但是,你无法中立,两者只能选择其一。

3.关于孤独感、失落感和安全感缺失

没有爸爸(妈妈),再也没有人会爱我了。

爸爸(妈妈)分开就是不要我了。

如果连父母的感情都是可以破裂的,那还有什么是可以信赖的呢?

我担心妈妈不能保护我。

如果连给自己生命的人都不在乎自己,那还有谁会在乎自己呢?

爸爸、妈妈虽然分手了,但他们都是你的亲人,依然都是爱你的。不负责任的父母绝对是少数。假如你真的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紧,不要说 单亲,孤儿又怎么了?“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你自己发展得好,待人好,你随处都能感受到温暖,你依然会有一个很幸福的人生。

想哭的时候就哭吧。哭够了就要擦干眼泪,看看怎样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吧。那些遗憾的过去,就不要再提了,未来还长着呢。风水轮流转,30年河东,30年河西。只要不停下脚步,只要不泯灭希望,生活的绿洲就在不远处。

没有安全感的人,并不是他的世界更危险,而是他比别人更担心。这个世界上唯一让人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永远不要依靠从别人那里得到安全感,人最终都要依靠自己本身,只要自己坚强、独立,生活就没有让人担心的。

4.关于婚姻与爱情

那个男人(女人)抛弃了我们,男人(女人)真坏!

婚姻好可怕!

男人(女人)都不是好东西!

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某一天风雨交加就断定每天都会如此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父母爱情和婚姻的失败而断定所有人的爱情和婚姻都必然失败。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婚姻是人类精神和情感归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生命传承的一种需要。只不过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去把握。其实,什么事情不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呢?婚姻和爱情正如其他事情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危险。

5.关于家庭的差异

我感觉两个人的家不太像一个家。

经常被人“另眼相看”,我好痛苦!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一无二的,单亲家庭不过万千区别之一罢了。差异是世界上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单亲家庭不是另类家庭,而是健康家庭的一种。如果别人以异样的态度“关心”你,你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事,跟你没关系”。如果他继续追问,你就回敬他:“少见多怪”。

6.关于同龄人的疏远抑或孤立

既然他们不理我,我也不理他们(对于同龄人而言)。

我和他们不一样,没办法交朋友。

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他们。没有人会仅仅因为你只有“妈妈”或者“爸爸”而疏远你。是你的多疑、忧郁、落落寡欢,让人不易接近。只要你改变自己的状态,你就改变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改变了自己的形象,你的人际关系必然大大改观。

7.关于父母的选择

既然你们最后要分开,为什么当初还要结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经历,人生不可能不犯错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是父母,我们是我们。我们有自己的幸福和命运,我们有自己的态度和努力方向,我们有自己的机遇。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把握自己。

8.关于自己的出生和生命的价值

我的出生是错误的,因为我父母的婚姻是一次失误。

如果连自己的出生都没有充足的理由,那还有什么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呢?

生命这样无奈,不如早点结束它。

如果家庭的完整都是不可企及、无能为力的,那还有什么是可以期待的呢?

任何人的出生都是一种偶然,但这个偶然是一种幸运。从生理学上讲,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成千上万的精子只有一颗有机会和卵子结合构成卵细胞,经过十月怀胎,才产生一个生命。因此,出生本身就是一次机遇,都是生命之神的一份厚爱。生命的美好与否,不取决于生命的处境,而在于人们对待处境的态度。乐观的人拥有快乐的理由,悲观的人拥有悲观的理由。两种人的理由同样多,可是乐观的人积极应对,生活会变得越来越明朗;悲观的人怨天尤人,生活会越来越晦暗。在很大程度上,命运可以由自己把握。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选择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手里有一副好牌而在于如何出好手中的牌。

只有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清醒和理智,他才会追问生命的意义;只有当这个人的清醒和理智进一步发展,它才会不仅仅追问生命的意义,而去拥有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像一棵树,树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本身,在于它对天性的顺应。杨树不能挺拔,果树不能结果,就会让人心中不畅。若是一棵树苗意外地夭折,则更让人伤心,尤其是对于栽培它的人。但是,树的意义既不在于世界多么需要它,是否离得开它;也不在于这个世界是否符合它的心意,而在于它作为一棵树活着,饱尝生命的烦恼和欢欣。

生命固然不是一场欢宴,也并非就是一杯苦酒,生命中还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向往,还有太多的欢乐等着我们去品尝。乐观的人总有理由开怀大笑,悲观的人总有理由黯然神伤。

单亲家庭重视幼儿心理

缺损家庭与父母双全的家庭不同。缺损家庭的儿童同父母双全家庭的儿童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育缺损家庭的儿童,除了用一般的教育方法之外,还应该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和方法。教育缺损家庭儿童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给儿童充分的爱抚。家庭的亲人与幼儿园老师都要给缺损家庭的儿童更多的爱护,以补偿孩子失去的爱,使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得以愈合,使他们身心健康。父母给孩子的爱是真挚无比的,能给儿童无限的力量。但是,缺损家庭的儿童,既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这种爱,那么其他的有关亲人、教师及同伴对他的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弥补,成为鼓励儿童在人生道路上迈进的动力。

(二)满足儿童必须的物质要求。缺损家庭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关心儿童的生活,尽量为儿童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一般的父母双全的家庭的儿童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向儿童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

(三)引导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缺损家庭的儿童,由于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压抑, 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为此,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以培养其积极情绪和优良性格。

(四)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某种特长,鼓励儿童积极成才。缺损家庭的儿童,由于心灵受了创伤,往往心情忧郁,而家长应该设法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或某种特长。如学乐器、或学习唱歌、画图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儿童在生活中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的目标,情绪就会乐观,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五)离婚家庭应该做到“文明离婚”,离婚后,父母双方都应该做到继续关心孩子。目前不少离婚的父母,在离婚前争吵、反目,离婚后,还继续相互仇恨,不相往来,使儿童不胜痛苦。如何把离婚对下一代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很需要研究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主张:“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是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孩子的父母。”这话的意思是说,夫妻虽已离婚,但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然存在,父母仍应该关心子女,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如果父母双方确实能够为孩子着想,那么不仅离婚后能继续关心子女,离婚前也不应该相互诋毁、仇恨。以免刺伤孩子的心灵。

单亲家庭注意事项

一、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

现在有不少离异的父母,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对付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 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并教会孩子应付各种有关的询问,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二、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子女的教养不可不慎,必须注意科学的教养方式。

首先,注意不要过度保护。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代作主张。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

其次,切忌期望值太高。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有些心理素质不佳者,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来个不思进取,乃至“破罐子破摔”。这种有意无意的行为就是为了让父母降低点希望,使自己能够喘口气。另一些孩子也许能坚持发奋,不让父母失望,但是长期超负荷地运作,其潜在的心理损伤亦不容忽视。一旦某一天超出了承受极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溃,结果反而更糟。

三、由于社会的宽容度及个人的修养尚未达到相当的水平,使单亲子女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

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为此身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聊聊天,一起娱乐一下,或者协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难题。此外,还可帮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让孩子把朋友一起请到家中来玩,以弥补亲情的不足,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四、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如教师、男同事等,以免形成上面所说的偏阴人格。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最新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