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什么是探索

“发现”是宝贝不可遏制的天性,那些有幸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下来的宝贝,会有更多的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欲望。只要父母引导得当,宝贝的这种天性就不会被磨灭,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 探索事物奥秘最强劲的动力。

决定探索智能因素

孩子拿剪刀,将桌布剪出了小洞;用口红在墙上涂满了红手印。此时,你是痛斥还是鼓励?破桌布可以换,涂污的墙可以刷,但孩子的 探索力抑制了,就无法弥补了!

探索力是孩子智慧的泉源,也是促进潜能发展的原动力,是将来孩子卓越发展的基础。探索力可以使“死”的知识变成有用,也可以使孩子更聪明。智力受先天的影响较大,而探索力可借后天的训练加以激发。那么——孩子探索力与什么有关?

与孩子性别有关

我们发现男孩在探索力方面明显优于女孩,这是因为男孩较喜欢玩折卸、拼装和重建玩具,这些玩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引发孩子积极思考,触发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性格来看,男孩子活泼好问,敢想、敢做,他们对新事物更敏感,这种特点更有利幼儿产生探索行为。

与父母态度有关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自身在探索行为上的示范,如: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新事物的兴趣,不断探求进取的勇气,灵活思维的品质,独立创新的意识,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对孩子的探索力具有较大的帮助。而一些思想闭塞、眼光狭小、死板守旧、被动平庸的父母,不但自己没有探索的意识,创造的表现,由于为人之父母,也阻碍了子女探索力的发展。

另外,孩子每天向父母展现了无限的好奇与求知。父母如能容忍孩子幼稚的表现,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稚气不笑话,不讥讽,偶尔表现出一些“返老还童”的幼稚行为,不禁止孩子发展其自己的世界,为孩子创设完整、自由、独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就更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探索精神看作是在捣蛋,是在顽皮,这就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动机、好奇心的开始,也是将世界向儿童关闭的第一步。

与家庭收入有关

经济收入比较高的家长,能注意经常陪孩子一起游戏或外出游玩,发现有折卸玩具、损坏玩具的现象时,家长通常比较宽容和谅解。此外,还会经常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机会,并能运用鼓励和支持的方式,使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进行探索活动,这样促进其探索力的发展。而收入较低的家长,他们为孩子提供材料、创设环境的机会就较少,无形间就影响了孩子探索力的发展。

与家庭氛围有关

家庭氛围主要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与交往情绪。父母及家庭成员的一切言行所形成的情绪与氛围将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氛围很融洽的家长乐意听取孩子的意见,接受他们的观念,孩子在这种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表现为有主见,敢于尝试新事物等。家长本身的探索行为显得尤为突出,孩子从小受到家长的正面影响,主动探索行为较强。相反,家庭氛围不融洽的家庭,其家庭成员之间因缺乏一定的修养,会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庭不同成员常有分歧,以致造成孩子行为上的盲目性,遇事缺少主见,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孩子探索力的发展。

与孩子独立空间有关

有独立使用房间的孩子,他们的探索力明显高于其他孩子。因为目前,虽然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庭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家长缺乏给孩子自由活动的小天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孩子探索力的发展。而拥有属于自己活动小天地的孩子,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玩具和学习材料,不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孩子智力和探索力的发展。

与教养者的职业有关

从教养者的职业来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最新,他们的教养态度明显优于工人、农民。因为教师本身从事着教育事业,有很强的教育意识,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职业是工程师的教养者,他们的探索力和主动支持行为最强。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教育观念上明显不如教师、工人,甚至农民。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家长比较偏重孩子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无职业的教养者由于没有稳定的职业,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下,造成他们自身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孩子的主动探索行为因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而放弃,但是这种环境磨练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毅力,孩子的被动探索行反而最好。

与教养者的兴趣有关

喜欢娱乐、艺术的家长,他们比较外向,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多,善于营造宽松、活跃的气氛,对于孩子的提问、请求以及对孩子取得的成功,一般都能积极帮助和鼓励;喜欢电脑的家长观念比较现代,能经常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并能与孩子一起玩,对孩子的活动比较支持;喜欢文学、外语的教养者,其探索力较强,教育态度较民主,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自身比较好学,能为家庭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比较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喜欢社交的家长比较大胆、独立、自信,他们的良好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的探索力较好。无兴趣的教养者,家长的情趣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的行为和学习,他们的孩子缺乏主动探索欲望,孩子想从家长那里得到鼓励和帮助也就更难了。

宝宝探索智能培养

不要用简单的科学解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那些脱离孩子经验的问题和正确答案也未必是孩子能理解的,实际上相当于让孩子记住了一些无意义的信息,当孩子习惯于得到一个标准的解答时,也就丧失了思考的和想象的习惯。

0-6岁宝宝探索智能培养

对宝宝来说,探索不仅是他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态度,也是他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探索精神与探索能力不仅促进和体现了智力的发展,也是尝试和创造的源动力。

胎儿期:给宝宝撒一粒好奇的种子

虽然没有研究证明好奇心也可以通过胎教来培养,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能发现,那些用心注意周围事物及其变化的妈妈们,她们的宝宝也常常在很早的时候就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好奇心。

准妈妈们,借着孕期那一份可贵的闲暇与闲情,去重新观赏一下你周围的世界吧!

生命是多么伟大而神秘而神奇的事情哦!自己肚子里的宝宝多么神奇啊!而世上的生命竟都是如此这般的神奇唷!杨花柳絮满天飞,那些几乎看不见的小小的种子飘向大地,有朝一日却能长成参天大树!为什么?

仔细看看你周围的各种花草树木。看看它们的叶子,看看它们的花!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叶儿也有生机盎然形态各异,面对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你是否会由衷地赞叹生命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奇啊?再想想你肚子里的小宝宝,你是不是也有一种神秘的好奇油然而生呢?

换一种心情,揣一颗好奇心,原来习以为常的一切似乎都变得不寻常了!尽管这样的思考并不能让我们立刻参透其中的奥秘,但它或许能在宝宝逐渐发育的大脑中种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年轻的准妈妈,你不想试一试吗?

2岁前:充分调动宝宝的感官

2岁以内的宝宝,随着月龄的增长,开始用他逐渐发育的各种感官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而他们的心灵则像一块永远吸不饱水的海绵。一个贴心的妈妈应该去满足宝宝强烈而旺盛的感官需求,宝宝的感官用得越多、接受的刺激越丰富,其发育也就越完善,也就越敏感。2岁以内,不妨多让宝宝尝试以下这些事:

听听那些声音

生活中有很多声音,但当我们用心去听时,其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小鸟在窗外唧唧喳喳唱,蛐蛐和知了大声吹着口哨,青蛙在水塘里呱呱地叫;风吹着树叶哗啦啦摇,雷声响起轰隆隆,小雨落下沙沙沙;妈妈摇起拨浪鼓,爸爸喝水咕噜咕噜,叔叔开车滴滴滴,阿姨敲门咚咚咚;小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还有各种“人造”的声音,如果大人忽略这些声音,宝宝也就不会去注意这些声音,当你把宝宝导向这些不同的声音时,宝宝的耳朵也就会自然地对更多的声音敏感而好奇起来。

小贴士

你不仅可以告诉宝宝那些经常听得到的声音,还可以把那些宝宝熟悉的声音编成朗朗上口又押韵的儿歌,2岁以内的小宝宝对有韵律的声音是很感兴趣的。如果你能这样做,就可以在提高宝宝听觉敏感性的同时,再为宝宝的语言发展加分。

看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周围的一切对宝宝来说都是陌生的、有待认识的东西,不论身上的还是身外的,不论是室内的还是室外的,不论是天空的还是地面的,不论是近的还是远的,不论是人还是物,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不论是什么颜色的……,只要你叫宝宝去看,宝宝就会去注意。越是宝宝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他就会越加敏感去关注那些未知的东西。

小贴士

这一时期宝宝听你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因此你要去发现哪些是值得宝宝去关注的东西并主动地告诉他,比如天空飞过的小鸟、地上行走的小猫、远处飘扬的红旗等。但宝宝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小听众,你可以反过来问问他“宝宝,小鸟在哪里”类似的问题,宝宝一定会通过他的眼睛和小手告诉你。

摸一摸,摇一摇,拍一拍,敲一敲……

这一时期,宝宝手指头和大拇指的运用技巧大大提高,他们可以轻松地拿捏其物体,对物体尝试进行各种操作。这种来自小手能力的变化使他们非常渴望改变和控制周围的事物。如果你经常允许宝宝拿一拿那些不存在安全隐患的东西,比如一只皮球、一只塑料碗、一只纸盒子、一张餐巾纸、一把扇子、一只空塑料瓶、一片擦干净的大树叶……,丰富的操作体验加上视觉经验会让宝宝对他周围的世界有更多的体验和认识,他也会越来越习惯于对感兴趣的东西伸出小手,示意你拿给他。

小贴士

探索常常意味着动手、亲历和体验,所以从小让宝宝习惯于用自己的手体验、感知也可以培养宝宝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

需要注意到是探索的对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果是则要明确告诉宝宝这个东西宝宝不能拿。别以为宝宝听不懂,他会从你的神态中知道其中的信息,否则大可满足宝宝的需求。

小贴士:了解宝宝嘴巴的探索

这一时期,宝宝会把各种能触及的东西当到嘴巴里来“吃一吃”,其实这也是宝宝探索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一方面,妈妈们要特别注意安全方面的问题,宝宝的玩具要勤清洗消毒,并避免给宝宝玩一些体积很小的玩具。另一方面,妈妈们可以利用宝宝喜欢用嘴巴探索的特殊时期,给宝宝喂食各种有益宝宝的食物。

2~4岁:帮助宝宝认识世界

两岁左右,宝宝不仅有了更加灵活的小手、会行走的双腿,还有了一张会说话的嘴巴,爸爸妈妈这一时期要做的就是帮助宝宝一起认识世界。

和宝宝一起命名

这一时期宝宝可以在前期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学会很多名词,并能说出来。宝宝能说出的最早的词就是表示人或物体名称(称呼)的名词。这一时期,你可以和宝宝玩玩你问他答的游戏,既可以看看宝宝认识多少东西,也可以给刚学会说话不久的宝宝提供交谈的机会,还可以通过补充宝宝的回答,示范给宝宝如何把一句话说完整了。

耐心应答宝宝的“这是什么”

随后他们开始学会自己提问,直到三四岁,“这是什么”和 “那是什么”会成为宝宝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宝宝学会问“这是什么”是值得爸爸妈妈为其庆贺的一个小小里程碑,非但不能为孩子的提问感到烦心、失去耐心,相反应对宝宝的这种表现加以肯定。宝宝问“这是什么”至少有三点积极的意义:1.宝宝的眼很“尖”,对那些未知的东西非常敏感。2.宝宝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宝宝的 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对年龄稍大一点宝宝的提问,爸爸妈妈在回答时应适当拓展答案范围,让宝宝更多得到关于这一事物的信息。因为宝宝问“这是什么”往往意味着他们对这一事物的关注和兴趣,希望了解这一事物的更多信息,而不是仅仅知晓其名称。

小贴士:宝宝重复问他认识的东西是什么意思

某个阶段,宝宝可能会拿一句“这是什么”明知故问那些他认识的东西,如果有这种情况,那并不是宝宝使坏,故意逗你玩,很可能是宝宝刚刚学会使用“这是什么?”这一疑问句,所以他要通过不断提问来重复、巩固他新学会的这个句型,由此体验和领会这种问题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爸爸妈妈们一定也要耐心哦!

给宝宝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玩具

这一时期,宝宝小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有了行为的目的性,为了一个目标会坚持做很多种尝试,如为了打开一个纸盒子他会尝试各种办法,转来转去地把玩、捏、摇、抠等,如果他无意中用抠的办法打开了纸盒的开口,还会试图合上并再次尝试。再如玩积木垒高时希望在一个三角形积木的尖顶上再放一块方形积木尝试多次后不能成功,最后发现三角形积木只适合放在最上面。类似的,宝宝的“有想法”的尝试越来越多。因此,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有任务需要解决的小玩具,让宝宝在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

小贴士:鼓励3~4岁宝宝探索的动手类小玩具

1.大大小小的(摔不破的)瓶瓶罐罐、纸箱、纸盒。宝宝特别喜欢把各种小东西放到大的容器里,大大小小的盒子正好可以满足孩子的这种游戏需要。还可以同时提供一些安全的可以装到纸盒里的小玩具,让宝宝玩放进去拿出来的游戏。

2.敲打玩具。不同材质相互碰撞能发出不同声音的废旧物品也可以给宝宝玩。

和宝宝一起阅读

适合宝宝阅读的图书有很多,有的是简单的认物书,有的是带有探索性质的关于动物的科普书,也有以宝宝经验和情感特点为基础的低幼画册本故事书。不同的书可以帮助宝宝对不同的事物建立感性认识和体验。这种间接经验的获得方法也是宝宝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

4~6岁:和宝宝一起探索世界

这一时期的宝宝,依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加上日渐增强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的探索能力空前增强。妈妈可能会突然觉得宝宝有时又点烦,要不整天就问“为什么”,天为什么是蓝的?树叶为什么是绿的?为什么我是男孩子……,他们可以在一切日常的现象和事实上加上一个“为什么”。要不就是成天搞破坏,今天闹钟被拆了,明天花盆里的花和土被抠出来了,后天又把金鱼喂撑死了……该如何对待这一时期的宝宝呢?与这个时期的宝宝交流,爸爸妈妈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则就可能扼杀了宝宝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

这一时期孩子会有很多成人看不懂甚至看了很恼怒的行为,就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破坏行为,漂亮的花不让好好地开着,却给你倒了出来;闹钟被拆成一堆零件无法还原,诸如此类无法想象的事情还会有很多。看到这些场景很多家长可能会怒火中烧,但是一定要记住别急着向孩子发火,也许他在花盆里发现一个蚂蚁窝,兴致勃勃考察了蚂蚁的巢穴,甚至看到了蚁后和蚂蚁的蛋宝宝;也许他只是想看看是什么驱动着那些指针在转动……。问问孩子“为什么”吧,孩子的每个行为都会有一个原因,如果你能让孩子说出动因,甚至开心地与他分享他探索的结果,甚至与他一起做更多的探索,一个小小的科学家会就此受到最好的启蒙教育。

鼓励想象而不是解释道理

这一时期孩子的很多为什么并不是真的追究背后的道理,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从大人那里得到一个说法。而孩子的很多问题也不是每一个成人都能够解答的,然而,即便是成人能给出科学的解释,孩子也未必就能理解。而且这一时期的宝宝会对世界万象有很多基于自己经验的解释,因此,换一种思路,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思考和解释,鼓励孩子自己进行想象比给出一个科学的答案更重要。比如当孩子问“妈妈,太阳为什么会下山”时,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告诉孩子一个故事般的答案,如“妈妈要上班下班,太阳公公也要上班下班”或“太阳公公瞌睡了,要回去睡觉了”,“月亮婆婆要出来了,所以太阳公公要先走”……。并鼓励宝宝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而没有必要去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科学道理。

小贴士:慎给宝宝看《十万个为什么》

很多妈妈会早早地给宝宝买《十万个为什么”》的书籍来看,这种简单的科学解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那些脱离孩子经验的问题和正确答案也未必是孩子能理解的,实际上相当于让孩子记住了一些无意义的信息,当孩子习惯于得到一个标准的解答时,也就丧失了思考的和想象的习惯。

探索的重要性

探索是区分自我和外界的基础

宝宝是从区分自我和外界开始认知自我的。

刚出生的宝宝的视觉只有光感,外界对他来说只是混沌一片,2个月才能注视比较大的物体,一般来说要到6岁,宝宝的视力才算接近发育完全。对刚出生的宝宝来说,他的小手还攥不了拳头时,只有吮吸奶汁的小嘴比较有力,所以感觉能力最强的嘴巴就是宝宝探索世界“第一武器”。

宝宝咬自己的手指、他会感觉到痛;咬自己身上的衣服,虽然有自己的体温,但并不能感觉到痛。这时他就知道了,会感到“痛”的,是“我”,是宝宝自己;不会感到痛的,是“外界”。宝宝喜欢咬东西、咬自己,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

当宝宝吃饱睡足后,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应付周围的环境,就会通过自发式地探索,逐渐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宝宝接触各种事物,感受到不同的刺激,并在不断地重复、强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条件反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动地发现现实的这样一种教育,显然要比要求成人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现成的真理去认知的那种教育高明得多。”宝宝自动自发地探索绝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无意义的玩耍,而是在学习。爸爸妈妈请多多鼓励和协助,而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宝宝身上。

不要阻止宝宝探索本能

国外家长对待宝宝 探索世界的态度是怎样的,较经典的例子就是那个“吃生饺子”的故事。

当什么都不懂的宝宝,抓起桌上刚包好的生饺子就要往嘴里送时,在一旁的大人丝毫没有要阻止他的意思,“眼睁睁”地看着宝宝把没法吃的生饺子送进了嘴里,然后又看着宝宝把饺子吐了出来。“吃过一次,他就知道不好吃了。”国外的家长就是这样想的。

1、让宝宝获得珍贵的直接经验

通过亲身实践和亲身体验得到的直接经验是很宝贵的,相比机械记忆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更能被宝宝掌握,并内化成个人能力的一部分。你当然可以一边阻止宝宝吃生饺子,一边很亲切地告诉宝宝生饺子不能吃的原因,但这远远比不上让宝宝亲自尝试一下来得印象深刻。

宝宝一生要走的路还那么长,你不可能每次都在他要“吃生饺子”时都恰巧在他身旁。宝宝“亲身尝试”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因为能力的培养是依靠经验的累积,体验越早、经验越多、能力也越强。这样的宝宝以后长大了,你也可以放心地让他去闯天下。

2、别扼杀了好奇心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而言,这世界是多么神奇啊,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观察、他们尝试、他们比较,在探索中自得其乐。他们东摸摸、西摸摸、什么都往嘴里塞,到稍微大一点了,就开始弄坏玩具,撕坏东西,会说话了就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这都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是要培养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宝宝呢,还是要一个呆呆的、懒惰的宝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引导,是否能够提供一个让宝宝探索认识世界的环境。爸妈们不要太过保护,也不要缺乏耐心。

3、宝宝缺乏探索的后果

每一次“亲身尝试”,都会有获得,宝宝每次去探索的东西,都是他们眼下最感兴趣的东西,从实践中认知感兴趣的东西,对宝宝来说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即便遇到些困难,他们也不会在意,会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在这种过程中自信心和能力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自娱自乐”。

如果当宝宝一遇到困难,家长就上前干涉,替宝宝克服,久而久之,宝宝就变得越来越依赖家长,面对挫折条件反射地要找妈妈;宝宝也不会“自娱自乐”,无法自己给自己强化、自己给自己称赞,即便做成了什么事情,一定要别人称赞才能得到快乐。加上因为家长的太过保护,缺乏探索的宝宝无法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也无从建立。

当这些缺乏自信的宝宝要上幼儿园时,状况就出现了。离开家长保护的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无所适从,无法适应,一切困难重重。缺乏必要的探索实践能力和自信的宝宝可能会处处碰壁,大量的不良体验带给他们的会是痛苦。也许,这时候爸妈觉得应该狠下心来,坚持把宝宝送到幼儿园,但这个适应过程对这些宝宝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在以后人生的发展中,也容易将新环境与痛苦画上等号,而不认为新环境是一个可以获得更多经验和自信的新奇有趣的地方。

在婴儿时期,宝宝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是很强的,他对外界探索关系到他以后的人生发展。宝宝在每一次探索中,学习经验、强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十分的快乐,爸妈与其事事为宝宝代劳、加以限制、过分保护,不如创造一个安全的居家环境,适当看护、引导,积极鼓励宝宝每一次的探索活动,让他们自己获得经验,积累能力。

最新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