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1、开放性
个人接受创新及思想开放的程度。
2、亲和性
个人关心人际融洽、维持和谐的程度。
3、勤勉性
个人对完成目标的专注程度。
4、情绪性
个人感受情绪的敏锐程度。
5、外向性
个人活泼外向或内向害羞的倾向。
英国科学家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方式能决定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母亲的爱抚能永久改变婴儿的基因活动,并对其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因此,给婴儿多些亲吻、 拥抱,将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0~1岁的宝宝生活需要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而每天烦琐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照顾过程中,成人的性格特征、育儿方式、待人接物、 兴趣爱好、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如一个温柔细致,做事有条有理的成人在育儿过程中就会表现得细致周到,呵护有加,这就可能影响到宝宝,使他也表现谨慎细心的性格特征,而性格风风火火的成人也可能会影响宝宝,使他变得外向活跃,不拘小节。可以肯定地说,宝宝的照料者,也就是和宝宝接触最多的人,会对其性格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1、提供快乐的环境。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性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快乐的性格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快乐的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气氛的环境尤为重要。让幼儿时时处处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爱意,体验到同伴的温情与友谊。正如《纲要》提出的“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提供丰富的活动。活动是幼儿发展的源泉。怎样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到快乐呢?首先,活动应是健康、丰富的。健康丰富的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智能,激发幼儿广泛的兴趣。其次,确认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给予幼儿决策的权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方式等,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的快乐。第三,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成功。活动过程是幼儿动脑、动手探索学习的过程。教师可有意设置一些困难,使幼儿遭遇挫折,磨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功,感受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快乐。
3、提供幼儿合作交往的机会。合作交往是幼儿快乐的重要源泉,幼儿在合作交往中既享受快乐又创造快乐。让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扮演角色,感受互相关爱,使他们懂得关爱别人和被人关爱都是快乐;展示活动、学习的成果,让大家互相欣赏,使他们懂得欣赏别人和被人欣赏都是快乐;把心爱的物品带到 幼儿园里来,与大家共享快乐……要让幼儿在合作交往中获得这样的经验:献出的是爱心、善心,得到的是快乐!
4、教师作出榜样。教师的言行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情感倾向时时影响着幼儿、感染着幼儿。因此,无论教师心里快乐与否,但在幼儿面前,教师应该永远是快乐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