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科 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茎作蔬菜食用。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安徽省庐江县原杨柳乡盛产高品质荸荠,是中国最大的“荸荠之乡”。广西桂林市荔浦县青山镇是国家承认的“马蹄之乡”。此外还有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也是荸荠产地,一直远销海外,闻名遐迩。
有细长的匍匐根状茎,在匍匐根状茎的顶端生块茎,俗称 荸荠。秆多数,丛生,直立,圆柱状,高15-60厘米,直径1.5-3毫米,有多数横隔膜,干后秆表面现有节,但不明显,灰绿色,光滑无毛。叶缺如,只在秆的基部有2-3个叶鞘;鞘近膜质,绿黄色,紫红色或褐色,高2-20厘米,鞘口斜,顶端急尖。小穗顶生,圆柱状,长1.5-4厘米,直径6-7毫米,很淡绿色,顶端钝或近急尖,有多数花,在小穗基部有两片鳞片中空无花,抱小穗基部一周;其余鳞片全有花,松散地复瓦状排列,宽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钝圆,长3-5毫米,宽2.5-3.5(-4)毫米,背部灰绿色,近革质,边缘为微黄色干膜质,全面有淡棕色细点,具一条中脉;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一倍半,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顶端不缢缩,长约2.4毫米,竟1.8毫米,成熟时棕色,光滑,稍黄微绿色,表面细胞呈四至六角形;花柱基从宽的基部急骤变狭变扁而呈三角形,不为海绵质,基部具领状的环,环宽与小坚果质地相同,宽约为小坚果的1/2。花果期5-10月。
荸荠属莎草科,全球约150种,广布于全世界,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中国有20余种和一些变种,分布于南北各省区。原产印度,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江苏、安徽、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低洼地区,河北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安徽省庐江县原杨柳乡盛产高品质荸荠,是中国最大的“荸荠之乡”。
营养价值
荸荠口感甜脆,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铁、钙、磷和碳水化合物。可以生吃,也可以用来烹调,可制淀粉,还可作中药。中医药学认为有止渴、消食、解热功能。
【成分】每100克营养成分:能量59千卡、蛋白质1.2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14.2克、膳食纤维1.1克、维生素A3微克、胡萝卜素20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02毫克、烟酸0.7毫克、维生素C7毫克、维生素E0.65毫克、钙4毫克、磷44毫克、钾306毫克、钠15.7毫克、镁12毫克、铁0.6毫克、0.34毫克、硒0.7微克、铜0.07毫克、锰0.11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尤其是淀粉含量较高,加上低聚糖和单糖,大约含有21克。
食疗价值
荸荠有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功能,它营养丰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两用食物。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铁、钙、磷和碳水化合物。
由于荸荠含有各种不同的营养,它的食疗功效也很好,它具有解毒、利尿等功效。经了解,荸荠中的磷含量是所有茎类蔬菜中含量最高的,磷元素可以促进人体发育,同时可以促进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调节酸碱平衡。科学家在对荸荠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一种抗菌成分———荸荠英。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儿童和发热病人最宜食用;全身水肿,小便不利或小便短少时也宜食用;此外,还适宜癌症患者(主要是肺癌和食道癌之人)食用;宿醒未解或湿热黄疸者食用可减轻症状;发热口溽、慢性气管炎咳嗽多痰、咽干喉痛、 消化不良之人食用可润喉清嗓。
药用价值
史料记载
《食疗本草》:“荸荠,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若先有冷气,不可食,令人腹胀气满。小儿秋食,脐下当痛。”
《罗氏会约医镜》:“荸荠益气安中,开胃消食,除热生津,止痢消渴,治黄疸,疗下血,解毁铜。”
《赞荸荠》:“累累满筐盛,大带葑门土,咀嚼味还佳,地粟何足数。”
《题野荸荠图》:“野荸荠,生稻畦,苦辣不尽心力疲,造物有意防民饥。年来水患绝无谷,尔独结实何累累”
功效
预防急性传染病、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尿通便祛痰、消食除胀,调理痔疮或痢疾便血、妇女崩漏、阴虚肺燥、痰热咳嗽、咽喉不利、痞块积聚、目赤障翳、辅助退烧等功效。此外,荸荠含有一种抗病毒物质可抑制流脑,流感病毒,能用于预防流脑及流感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