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爸妈需要的操心的事很多,比如总有读者问这样的问题:“现在我家孩子很喜欢玩iPad或者手机的游戏,玩游戏太多以后沉迷游戏了怎么办?”,当然还有一类很类似的问题,只不过主语从孩子变成孩子他爹。
首先,如果小朋友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电子游戏上,而忽视了体育锻炼,户外活动,这肯定不对。但游戏沉迷的问题,家长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进行思考。
很多年来,电子类的游戏——不管是街机、电视游戏机、掌机、电脑游戏、网络游戏还是手机游戏,都会让很多人反感。为了对抗这一系列引人堕落的恶魔,我们甚至动用过电击疗法这种既没有科学依据又缺乏人性的方法。如果不是社会还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理性,估计切除脑叶治疗网瘾之类的广告也会死灰复燃吧。
沉迷游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网游也好,手游也好,不过是游戏的最新发展的一个表现而已,人类开始玩游戏的历史,已经超过了4000年。人类沉迷游戏的历史也不会比这个短多久。在没有电的年代,人们沉迷于相扑、蹴鞠、棋牌、斗蟋蟀、斗鸡等等。如今只是游戏的方式有了些许变化而已。
我们为什么会沉迷于游戏?和很多人想的相反,这并非因为游戏有那么神奇或者恐怖,而是因为现实太无聊了。游戏给游戏者的体验不是教他们学坏,而是提供那些在现实中没有被实现的正面感情。换句话说,就是让人感觉变得“更好”。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社会:我们可以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而且永远不会失业。我们不断地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感觉。我们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成长,共同努力,有自己开心的社交圈子。每个人生而平等,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成就,出身再平凡的人,只要努力和坚持,都可以成功,如果还有一些天赋,那就有机会建立不朽的功勋。
当然这个社会不叫共产主义,叫做网游。一边是这样一个完美到让人想哭的世界,一边是这样一个现实世界:工作无趣没有未来还危机四伏,人际交往复杂,身边的人无法理解你的兴趣爱好还横加指责。阶级划分明确,有些人不劳而食有些人一辈子努力却一无所获,努力不能等同成就而是毫无意义的失败。如果在这两个世界中选一个,不去拥抱游戏的人似乎更不正常吧。
人们喜欢游戏,是因为需要正面感情,实现精神自我满足,填补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心理“空洞”。这种喜好的程度一方面和游戏相关,但更多需要填补的“空洞”大小相关。如果空洞太大,人就会从喜好慢慢转化为沉迷,但人不会单纯的因为沉迷游戏而学坏,学坏往往是因为空洞已经大到无法被游戏所填满。举个例子,遇到要用电击来“挽救”孩子的父母,那孩子沉迷游戏,甚至学坏,真的是因为游戏么?
沉迷肯定不好,不管是沉迷的是电子游戏,还是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好。但预防或者解决游戏沉迷的方法,不是简单的没收游戏机、拔网线或者电击。我们需要提供的是另外一种可以替代电子游戏的良好娱乐模式。
“别打游戏了,休息一下,一起看看电视节目”。这是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或者妈妈们对爱打游戏的爸爸的常见说服方法。但这种方法真的是无效的,因为游戏玩家比起无聊的工作,更痛恨的往往是“无聊的娱乐”。
沉迷电游的原因是现实生活中的“空洞”,这种空洞不会因为休息或者乏味的娱乐而消失。让一个在游戏世界中可以得到充足自信、满足和成就感的人放弃游戏,然后坐在沙发上看一晚上三流电视剧或综艺节目,这只能让他感觉浪费生命而更加怀念游戏的世界。
从根本上解决游戏沉迷,就是去弥补生活中的“空洞”。当玩家可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本来只能在游戏虚拟社会中得到的满足感。那游戏的意义就会逐渐下降,成为一种正常的娱乐或者甚至被抛弃。二次元世界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用词,叫做“现充”。当你的现实生活中各种充实,就不太会沉迷在虚拟世界。
现实生活中的空洞不会一天形成,游戏迷也不会一天变回现充。让生活变得更加正面、快乐、有成就感,是让一个沉迷游戏的人回归的现实的最好方法。一份和兴趣相符而非只是为了赚钱的工作,一群能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一次刺激、新奇或温馨的旅行,一项简单有趣的体育运动或比赛,现实中和家人朋友的游戏、比赛或者甚至牌局棋局,都可以慢慢但是有效的展现现实生活比虚拟世界更友好的一面。
游戏当然有好有坏,做游戏的人有懂得自律的,也有肆无忌惮只想捞钱的。对于未成年人,家长应该担心“沉迷”而不是游戏,选择合适的好游戏,就跟选择合适的书、电影和音乐一样。如果家长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充实多彩的生活,那么他沉迷于游戏的可能性很低,因为现实更好玩多了。如果家长带给孩子的是一个极其空洞乏味甚至负面的生活,沉迷游戏反而是一种还不错的选择,如果没有游戏安慰他,给他自信和成就感,他可能会选择更令人无奈的人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