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全职爸爸”、“新好爸爸”、“奶爸协会”等不断涌现,父亲育儿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风尚。因为人工贵,只有极为富裕的家庭才请得起保姆,所以父亲育儿在关心子女成长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为风行。下面是一位长期居住美国的中国女性美好妈为我们讲述的她家“超级奶爸”的育儿趣事。
逆向心理学——reverse psychology
处在2岁敏感期的小人儿常有自己的想法,做爸爸的应努力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了解和发现,并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最好办法。女儿美好晚上闹情绪,嘟着小嘴巴怎么也不肯让大人给她刷牙,老公灵机一动,蹲下身来笑着问她:“我有个主意,你帮爸爸刷牙好不好?”这个点子立即调动了小人的积极性,小妞开始把牙刷放进爸爸的嘴里,横七竖八地比划起来。一边刷还一边咯咯地笑起来。爸爸也表现出很enjoy的样子。女儿正刷到起劲的时候,爸爸觉得掌握主动权的时机已到,试探性地问道:“既然这么好玩,我让你给我刷了,你也要让爸爸给你刷,这才叫公平呀!”小妞爽快地答应了,把嘴张大,很配合地让爸爸完成了给她刷牙的任务。这件事情的启示是:美好爸爸用这种角色转换的游戏,找到了小人认同的方式。
2~3岁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如果是父母硬要让他们服从,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抗拒。当碰到美好和大人说no时,聪明的爸爸总是想办法来化解她烦躁不安的心态,有时候偶尔也会用心理战术与孩子过招,这个招数被称为“逆向心理学reverse psychology”,也就是利用孩子想独立控制的心理状态,逆向地向孩子表白的思想,从而达到让孩子服从的目的。平时,美好只喜欢吃一二种蔬菜,这次爸爸在蔬菜沙拉里特意放了很多美好没吃过的蔬菜。做完饭后,一改往日的习惯,把蔬菜沙拉全放到了自己的盘子里,只把美好喜欢吃的空心面递给了她。小家伙看到爸爸津津有味地吃着盘里的东西,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我没有?”“这盘沙拉是大人吃的,你还太小,所以我要把它都吃光。”小妞一听立即中招了,满脸委屈失望的样子。爸爸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立即问道:“你确信自己长大了吗?”美好果断地点了点头。爸爸把蔬菜沙拉递给她,果不其然,美好吃下了很多,里面甚至有她平时最不喜欢的西兰花。有时候,爸爸的反常规育儿方式,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用一颗童心看孩子的世界
每个宝贝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和了解世界。爸爸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童心未泯”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美好每次看到蚂蚁,总喜欢踩着玩,我说过她好几遍,她总是一知半解地点点头,下次照犯不误。一次又被我和她爸爸看见她正欲向无辜的蚂蚁“动武”,我刚想强行阻止,一只松鼠跳进了树洞里,爸爸顺势指着树上的松鼠,巧妙地引开了美好的注意力,可怜的蚂蚁才得以逃脱。事后,先生和我交换意见说,他对美好踩蚂蚁的理解是:孩子的年龄,还不能够理解生与死的含义,更不可能像大人一样换位思考。小孩子踩蚂蚁与残忍无关,只是他们表达好奇的一种方式,与其单纯的责备,还不如因势利导。
于是在一个阳光的午后,先生主动向美好灌输踩蚂蚁不好玩,观察蚂蚁更好玩的思想。父女俩带着放大镜和面包屑,决定一起去观察蚂蚁搬东西。美好先试着撒了一些面包屑,接着一只小蚂蚁试图拖动它,因为力气太小,一群蚂蚁上来帮助,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地把它搬回了家。美好饶有兴趣地观察着,爸爸则在一旁给她讲解蚂蚁是如何分工合作的。通过这次对蚂蚁生活片断的观察,极大地满足了女儿的好奇心。当然,她的小脑瓜里也装满了问题,例如:蚂蚁的眼睛为啥这么小?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它有爸爸妈妈吗?先生陆陆续续帮她在图书和电脑里找到了答案。了解了蚂蚁的这些有趣生活,帮助她对蚂蚁有了更多的认知,小妞渐渐对蚂蚁产生了感情。爸爸乘机在一旁引导她:“蚂蚁都很团结,少了谁,大家都会伤心的,所以不要轻易踩蚂蚁呀。”爸爸做的这一切,最终让女儿懂得,善待生命,保护弱小的道理。现在美好看到蚂蚁,会很爱惜地看着它们说:“我不踩,蚂蚁会哭的。”
如何让孩子学得更快乐?
连榕:把孩子培养成他应该成为的人!
福建省心理学会理事长、福建师大教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连榕教授指出,每个婴儿一出生就具备了8种智力潜能。包括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这种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是独特的,有的优秀,有的一般,有的比较差。”连榕教授指出,“家长要明白,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行。要善于挖掘你的孩子的优势智能领域,把孩子培养成他应该成为的人,这样才能有幸福、快乐的一生。”
连榕认为,多元智能的差异性,还决定了学习方式的不同。“有些孩子学不好,并非是智力问题,很可能是授课方式跟他不匹配,如何帮助孩子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这才是家长需要为孩子做的。”
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好不好,连榕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孩子愿不愿意学;二、孩子会不会学。
这看似很简单的两句话,真正做到并非易事。孩子愿意学,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但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兴趣,是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的。到了高中,几乎没有几个孩子会很高兴地去学习。但现实的偏差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却是越来越浓厚。
连榕提醒家长,培养孩子切忌太过功利,要先了解孩子的能力倾向,在生活的点滴中时时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才能有长久的兴趣,而只有具备这种基础,人的意志力才能保证,才有望最终成功。
主题
感统失调问题咋矫正?
苏玲:暑期是加强感统训练的最佳时机!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开始出现感统失调的问题,对生活、交往、学习皆产生了不良影响,而眼下暑期即将来临,这正是加强感觉统合能力的最佳时机!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家长要怎么做?福建省儿童发展学院早教教研室主任苏玲给出了相当实用的建议。
no.1 改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本身虽不属于感觉统合范畴,但安全、良好的亲子关系对稳定孩子的神经系统,改善大脑的感觉统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平时没时间多跟孩子在一起的家长,尤其应该利用暑期时间多陪孩子,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no.2 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
感统失调的孩子,需要稳定、有规律的作息安排,所以不合适过多的超常规安排,如行程太满的旅游等应该避免,应特别注意不要太晚睡觉,不要沉迷于电视与电脑网络。
no.3 加强“三浴”锻炼
可以利用暑期多进行阳光、空气和水浴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多让皮肤接近大自然的空气,多让孩子玩沙玩水,有条件的也可以让孩子学习游泳,对改善与发展孩子的感觉统合都是很有帮助的。
no.4 增加针对性体育运动
对于好动甚至有些多动症倾向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做滑梯、荡秋千、旋转椅、升降电梯等活动,也可以多玩类似的亲子活动;视动协调不良的孩子,可以多带他们从事球类运动;敏感害羞型的孩子应多进行按摩,并创造条件进行追逐、打闹类较多身体接触的强度较大的游戏。
no.5 接受专业测评及训练
对于已经能够确定有感统失调的孩子,极有可能将伴随学习能力的缺损,建议家长选择一家专业的机构对孩子进行训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