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发现,新生儿大脑的发育有先后之分,最先发育的是大脑中控制视觉和运动的区域,而负责抽象思维的区域却远远落后。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人员在该大学医院选择了74个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进行高清晰度磁共振成像扫描。
扫描结果表明,新生儿出生后几个月内大脑后部控制视觉和其他感官信息的区域处于“疯狂发育期”,而这一阶段大脑中额叶前部负责抽象思维的区域则没怎么发育。新生儿大脑中灰质的发育也比白质要快得多,在头几个月内,灰质会增加40%,而白质增加极少。灰质和白质是大脑中重要的两类组织,灰质包含了大部分神经元,而白质则包含不同大脑区域神经元之间的纤维连接。
扫描还发现,平均来看,新生男婴比女婴的大脑要大10%左右,这一点与成年男女大脑相一致。这表明,大脑大小的性别差异发生在出生前的大脑发育过程中。但大脑的不对称性在新生儿中和成年人中却恰恰相反,成年人大脑的右侧一般稍大于左侧,而新生儿大脑却是左侧平均比右侧大4.3%。这表明,成年人大脑的不对称性是在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研究人员同时发现,新生男婴的脑容量比女婴要大7.8%,男婴的灰质和白质分别比女婴多10.2%和6.4%。
研究负责人约翰·吉尔摩说,这是首次系统地研究新生儿大脑磁共振图像,新生儿大脑的发育模式以前从未被人关注过。
新生儿大脑发育家庭检测法
新生儿有一些本能的反射,这些反射只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如果出生后这些反应不出现,或者到它们应该消失的时候不消失,都表明脑发育不正常。可以通过以下六种反应简单测试一下:
1、拥抱反射
让新生儿仰卧在床或检查台的一端,托稳他的头颈,此时若突然放低他的头位,使头向后倾下10~15度,他即出现两臂外展,继而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或者在新生儿头部附近以手用力拍击其床垫,也可以引出此反射。对疑有颅内出血的新生儿,用这种拍击法为妥。此反射约在生后3~4个月消失。
2、吸吮反射
用奶头或其他物体触及新生儿的唇部或放入口中,即可引起孩子口、唇、舌协调运动的吸吮动作。此反射4个月消失。但在睡眠中,或某些场合下,孩子自发的吸吮活动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3、握持反射
用手指或笔杆等物触及新生儿手心时,会立即被他握住不放。此种反射生后2~4个月消失。
4、觅食反射
当触及新生儿一侧面颊时,孩子的头会立即反射地转向该侧。若轻触其上唇,则有吮唇动作,作觅食状。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反射在孩子出生后3、4个月消失。
5、巴宾斯基反射
这是一种以其发明者、法国著名神经医生巴宾斯基命名的反射法。用钝尖的物体由新生儿的脚跟部向前划足掌外侧后,可以引起的典型反射表现是拇趾背屈,其余四趾既不弯屈,也不呈扇形展开;或者拇趾及其他四趾皆呈背屈,同时伴有其他四趾扇形展开。此反射从出生至6~18个月间消失。
6、踏步反射
扶新生儿腋下使其呈立位,并使其身躯向前倾,足底着床,出现踏步动作。此反射出生6周后消失。
如果初生儿神经系统受了损伤,颅内出血或有其他脑疾病,这些反射可能受阻。家长在给孩子做上述检查后,如果觉得孩子表现出的特征不够明显,难于做出判断,可以带孩子就医,请儿科医生检查和诊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