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与亲子关系相比较,同伴关系具有其特殊性。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教养关系,父母处于权威状态、主动状态,而幼儿则处于服从状态、被动状态。在同伴关系中,由于幼儿在生理机能方面处于近乎相同的水平,因而他们之间是平等、互惠的,这种人际关系为幼儿的社会化提供了全新的舞台,构成了幼儿之间特殊的学习环境和交往原则。幼儿与同伴之间这种共同活动并协作的关系在幼儿社会化中的作用是成人无法替代的,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

  “自我中心”是个体在婴幼儿时期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随着幼儿的心理发展逐渐减弱或消失。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成为家中众星捧月的对象,其“自我中心”倾向也随之加重(纪红艳,2005)。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山下俊郎在其《独生子女》一书中指出:“儿童是在同别的儿童的交往中开始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出各种各样的道德品性的。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这一类品性,不是靠成人的说教,而是靠儿童在游戏活动与社交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同伴在一起游戏、活动的日益频繁,幼儿逐渐了解到同伴所拥有的权利,并借助于其他孩子的行为来评价自己的行为。随着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还能逐渐了解群体交往中的各种规则,产生与同伴交往所需的合作、谦让、助人、宽容等良好的社会行为。

  2.平等关系,增进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虽然离不开成人的培养,但主要还是幼儿日常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逐渐掌握一些交往技能和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模式。虽然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教师对于幼儿来说,多少都带有一些权威、领导的性质,而幼儿及其同伴在语言、动作、思维等方面都处于近乎相同的水平,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横向的关系,他们之间比较容易沟通交流。

  3.提供知识经验,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做准备

  同伴之间的活动、游戏向儿童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包括游戏规则、生活常识乃至有关性别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与经验通常容易被幼儿理解、接受。

  在与同伴的实际交往中,幼儿除了学到知识外,还学会了如何相互合作,如何处理同伴间的矛盾,如何坚持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幼儿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学会实践其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并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幼儿积极地对成人世界中的各种角色进行模仿和实践。

  4.促进幼儿情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

  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不仅满足了自己交往和归属的需要,而且还使幼儿从中体验到快乐,有助于幼儿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通过社会性交往,幼儿对是非、善恶的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助人、合作、安慰等会被同伴接受,而攻击和破坏行为则遭到同伴拒绝。同伴的接受和拒绝强化了幼儿的道德行为,使幼儿认识到哪些道德规范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哪些是不符合的,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然而幼儿最初的这些道德判断具有很大的情绪性、具体性和受暗示性,很容易受其他环境的影响。因此,树立同伴中的榜样对幼儿品德规范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关阅读:

一开学就产生厌学情绪怎么办?
信阳市各类托幼机构儿童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富阳市托幼机构儿童营养状况调查
家庭的不良进食行为对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
西木:儿童营养缺乏会得哪些病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