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感到困惑、忧虑、气恼的儿童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学中被称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征”。它是发生在1-4岁儿童身上的一种不近情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异的行为。导致儿童任性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后天教育不良和过分溺爱。儿童任性、发脾气,开始可能是由于受挫折或要求未得到满足而引起,此时家长如不加分析让步、哄劝,一味满足儿童的欲求,虽然可以暂时中止其发脾气,但却让孩子多了以发脾气来要挟家长让步的侥幸心理。因此,家长的态度、行为对儿童任性这种不良行为的维持起着固定和强化的作用。
对于儿童的消极任性行为应从小加以矫正,首先应及早进行正面行为教育,增强父母角色能力。当儿童能够理解“不”的含义时。家长就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反复用言语或表情明确地表示“对”或“不对”,使孩子逐渐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判断标准。对孩子正确的言语、行为应鼓励和表扬,对不正确的言语和行为不姑息、不迁就,使孩子任性的“苗头”及时得到抑制或消退。如果孩子提不合理要求,没予满足就哭闹的话,家长不能随意让步,应该表现出你不怕他哭闹的神情。若是在公众场合,家长可以“笑眯眯地”强行将孩子抱到不被人注意的地方,采取不理不睬的冷处理方式,或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待孩子冷静时再讲道理; 其次,合理满足其好奇心理。孩子的好奇心强,凡事总想动手,撕报纸、扔东西、摸这碰那的,表面上看起来是破坏性的行为,实际是孩子好奇心理驱使,属儿童探索行为。拿孩子爱撕东西来说,不该撕坏的书给孩子看以前一定要反复告诫孩子:书是要看的,不能撕坏,书里面有好多动听的故事,撕坏就不能讲故事了。一旦孩子撕坏了有用的书或报纸,就要当着孩子的面甚至让孩子也参与把撕坏的书或报纸粘好,并重复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妈妈不喜欢撕书的孩子,妈妈很生气。让孩子懂得他的某种行为是令人讨厌的,是让父母生气的。然后,拿起没用的废纸交给孩子随意撕,甚至妈妈也可以帮着撕。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爱动手的冲动和好奇心理,又让孩子懂得要爱护书籍的道理; 再次,合理运用正性和负性的行为强化技术。奖励孩子的积极行为,惩罚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两种最常使用的行为治疗手段,对矫治儿童任性行为非常有效; 第四,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
相关阅读:
宝宝冬天不能吃什么?
坐月子可以吃什么水果
健康减肥方法有哪些 这些方法你试过了吗
怕宝宝冬天生病? 饮食注意6要点可预防
宝宝独特的生理特点?冬季进补禁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