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个别以母乳哺养的婴儿,血浆中未结合型胆红素明显增高。其发生机制与母乳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抑制物有关。
有人认为乳汁中的抑制物3β,加2α-孕二醇(3β,20α-pregnanediol),它在体外能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也有人认为是不饱和脂肪酸,如母乳中的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lipase)活性较高,而使肠道中游离脂肪酸大量形成并被吸收入门静脉血中,在肝内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或对胆红素与z蛋白的结合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患儿一般在出生后第4天左右血清胆红素浓度开始升高,第10-15天达峰值171-513μmol/l(10-30mg/dl),持续4-6天逐渐下降。在患儿3-12同龄时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患儿无溶血征象,常规肝功能试验正常。未有引起核黄疸的报道。
但如果以母乳喂养的婴儿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浓度较高,则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分子的结合部位,而使血清中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因此对核黄疸的潜在危险性应予注意。治疗是对血清胆红素过高者暂停或停止母乳喂养。
相关阅读:
孩子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 2岁男孩发烧身亡
午睡出汗怎么回事 小儿盗汗的原因
当小儿发烧感冒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