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经常让新手父母手足无措,现在我们就来看看3种常见黄疸的症状及治疗。
1.生理性黄疸婴儿出生后的几天内都会出现黄疸,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生理性黄疸发生在分娩后2~14天内,黄疸一般在分娩后4~5天达到高峰,个别婴儿因黄疸较深而可呈现轻度嗜睡,但一般都无症状; 尿色正常,粪便呈黄色。
2. 如果验血,除了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外,其他肝功能项目均正常。
3.倘若是早产儿,则黄疸的程度较深,消退也比较慢,约需2~4周才能褪掉。
病因
新生儿的红细胞寿命较短,红细胞破坏时产生很多胆红素,可是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本领还不成熟,所以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堆积得很多,由于人的皮肤和眼球巩膜对胆红素有“亲和力”,于是就表现为黄疸。
诊断
黄疸是婴儿出生后数天内的常有症状。婴儿常处于睡眠状态,很少睁眼,观察其巩膜非常困难,一般都从皮肤的颜色来查看黄疸的深浅。由于新生儿黄疸属于生理现象,故不必担心,也不必治疗。
治疗
1.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如能早期开奶,可刺激婴儿的肠子蠕动,促使胎便及早排出,又可建立肠道的正常菌群,促进尿胆元生成,减少肝肠循环,有助于黄疸消退;
2. 黄疸较深的早产儿可考虑光疗。
3.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是由疾病引起的,发生在新生儿特定时期,会使生理性黄疸加重,并于生理性黄疸混淆,造成确诊及治疗上的困难。
病因病理性黄疸由多种原因所致,包括免疫性溶血(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婴儿的红细胞大量溶解,发病急,病情危重,必须在分娩前作出诊断,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换血、输血等抢救措施)、血液病、新生儿感染、围产缺氧、药物因素、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以及在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发病率较高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这是一种遗传病)等。
症状
1.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迅速出现黄疸;2.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3.黄疸超过2~4周仍不退,甚至进行性加重;4.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5.粪便呈灰白色,尿液呈浓茶色;6.肝脏肿大,质地硬,伴肝功能损害;7.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
诊断
病理性黄疸是由多种不同的疾病引起的,通过询问病史和必要的检查,医生不难作出诊断。
孩子出生后几天,皮肤黄,看黄疸是否继续加深还是渐渐变淡。此外,还须注意查看大小便的颜色,如果尿色增深,粪便颜色变淡,都可能是病理现象,这对判断黄疸的性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治疗
1.光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2.白蛋白可以减少游离的胆红素,一般用于生后1周内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
3.在生后的头几天,喂养不够的新生儿能够用增加喂养的频率和奶量的摄入来改善黄疸的程度。
4.如果非常严重的,就应该手术治疗。
3.母乳性黄疸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少许新生儿还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
症状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
病因主要是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之故。由于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通过活跃的肠肝循环形成。
诊断
排除法 由医生逐一排除各种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然后做出诊断;试治性诊断 暂停母乳喂养,改喂牛奶或其他人工喂养3~5天后,如黄疸很快消退,胆红素降低50%以上,即可确诊。
治疗
1.多次少量哺喂母乳;2.也可暂停哺母乳2天,改喂牛奶2天,在暂停哺母乳的日子里,须用吸奶器吸掉母乳,以免影响母乳的分泌。
相关阅读:
孩子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 2岁男孩发烧身亡
午睡出汗怎么回事 小儿盗汗的原因
当小儿发烧感冒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