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中毒症

  为类固醇衍生物,属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与动物骨骼的钙化有关,故又称为钙化醇。  它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在动物的肝、奶及蛋黄中含量较多,尤以鱼肝油含量最丰富。天然的维生素d有两种,麦角钙化醇(d2)和胆钙化醇(d3)。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麦角固醇(24-甲基-22脱氢-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激活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2。在动物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因此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常被称作维生素d原。

  在动物体内,食物中的维生素d2和d3可在小肠吸收,经淋巴管吸收入血,主要被肝脏摄取,然后再储存于脂肪组织或其他含脂类丰富的组织中。在人体中的维生素 d主要是d3,来自于维生素d3原(7-脱氢胆固醇)。因此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 d缺乏的主要方法之一。维生素d2及d3皆为无色结晶,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破坏,不论维生素d2或d3,本身都没有生物活性,它们必须在动物体内进行一系列的代谢转变,才能成为具有活性的物质。这一转变主要是在肝脏及肾脏中进行的羟化反应,首先在肝脏羟化成 25-羟维生素d3,然后在肾脏进一步羟化成为1,25-(oh)2-d3,后者是维生素d3在体内的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 d3具有显著的调节钙、磷代谢的活性(图11)。它促进小肠粘膜对磷的吸收和转运,同时也促进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在骨骼中,它既有助于新骨的钙化,又能促进钙由老骨髓质游离出来,从而使骨质不断更新,同时,又能维持血钙的平衡。由于1,25-二羟维生素 d3在肾脏合成后转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小肠,肾小管,骨组织等远距离的靶组织,基本上符合激素的特点,故有人将维生素 d归入激素类物质。维生素d有调节钙的作用,所以是骨及牙齿正常发育所必需。特别在孕妇、婴儿及青少年需要量大。如果此时维生素d量不足,则血中钙与磷低于正常值,会出现骨骼变软及畸形:发生在儿童身上称为佝偻病;在孕妇身上为骨质软化症。1克维生素d为 40000000国际单位。婴儿、青少年、孕妇及喂乳者每日需要量为400~800单位。

  维生素d于1926年由化学家卡尔首先从鱼肝油中提取。它是淡黄色晶体,熔点115~118℃,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它化学性质稳定,在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破坏,因此,含维生素d的药剂均应保存在棕色瓶中。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是帮助人体吸收磷和钙,是造骨的必需原料,因此缺少维生素d会得佝偻症。在鱼肝油、动物肝、蛋黄中它的含量较丰富。人体中维生素d的合成跟晒太阳有关,因此,适当地光照有利健康。

相关阅读:

孩子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 2岁男孩发烧身亡
午睡出汗怎么回事 小儿盗汗的原因
当小儿发烧感冒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