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自从1960 年生产首批口服减毒疫苗;1962 年生产糖丸疫苗并大量推广后,我国脊髓灰质炎发病率即显著降低。全国年发病率在1965 年为3.5/10 万,1980年已降至0.7/10 万。1990 年,我国共发生5056 例本病,发病率为0.5/10 万。1991 年我国共发生1926 例本病,比上年度显著减少。1988 年,who 提出到2000年底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现在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目前,世界上已有三个地区消灭或接近消灭脊髓灰质炎:美洲自1991 年起已消灭脊髓灰质炎;西太平洋地区从1997 年3 月起未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欧洲脊髓灰质炎病毒仅限于土耳其东南部。以后工作的重点在南亚地区和非洲。
1.传染源的管理 早期发现患者,加强疫情报告,并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1)隔离患者:自发病日起隔离40 天,最初1 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胃肠道隔离,1 周后单独采用消化道隔离即可。患者粪便、便盆、食具、用具和居住环境应消毒处理。
(2)接触者的检疫:患者的接触者和患儿所在的托幼机构,应接受医学观察20 天;每日测体温,并注意其健康状况,如有发热、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发生,即予卧床休息,隔离观察至症状消失后7 天。同时采咽部分泌物和粪便分离病毒。如一旦确诊则患者应按规定进行隔离。接触者的手需用2%煤酚皂溶液浸泡2min,或用0.1%苯扎溴铵浸泡洗涤5min,然后用清水肥皂洗干净。
(3)带病毒者的检出: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健康儿童的带病毒率可达1.5%,1 岁儿童中约为1%。这些带病毒者被检出之后,应按患者的要求加以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患者的粪便及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须用氧化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水、粪便和食品卫生管理。
3.预防接种 自从1955 年采用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之后,发病率即非常显著地下降。
(1)主动免疫
①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具有下列优点:
a.可以口服;
b.可在细胞培养中繁殖制备,成本较低;
c.无需冰冻保存,易于推广;
d.可同时诱生血清内和肠道中的保护性抗体;
e.抗体产生较迅速;
f.疫苗株病毒可在肠道内繁殖而抑制野生病毒的生长;
g.疫苗株病毒排出体外可使接触者受感染而产生免疫,降低人群易感性。
其缺点为:
a.在极少数情况下,疫苗株病毒可突变而恢复其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引起受接种者或接触者发生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其发生率在美国约为1/250 万,在我国约为1/125 万。
b.在先天性免疫缺损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中亦可引起vapp。
c.在其他肠道病毒广泛存在的发展中国家人群中,疫苗株病毒在肠道内可受干扰,不能定居繁殖产生抗体。
但总的来说,口服疫苗的优点还是远远超过它的缺点。所以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尽管健康儿童中其他肠道病毒的感染率可高达20%,但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效果仍然是满意的。我国现行的口服疫苗为三个血清型混合疫苗,我国的脊髓灰质炎免疫程序为:初免月龄为出生满2 个月、3 个月、4 个月各服1 次。加强免疫年龄为4 周岁。所谓强化免疫是指经过周密计划和广泛发动,在一定范围内,一般在冬春季节对一定年龄组儿童,无论既往史如何,在统一时间内,一律服两剂脊髓灰质炎疫苗,两次免疫间隔1 个月。我国从1993 年开始已连续3 年成功地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强化免疫日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服疫苗后2 周,体内即有特异性中和抗体产生,1~2 个月内可达有效水平,服完两剂后抗体产生率为90%。服完3 剂后所产生的免疫力可维持5 年,加强免疫1 次后免疫力可维持终身。
②灭活疫苗(ipv):用甲醛处理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使它失去传染性而保持免疫原性。此疫苗含有全部三个血清型,用于肌内注射,于3~6 个月内注射3次。首次注射后1 个月,血清中和抗体达到高峰,2 年后下降20%,因此应于2~3 年后加强注射1 次。
灭活疫苗的优点为:
a.可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疫苗混合注射;
b.排除活病毒突变恢复毒力的可能性;
c.先天性免疫缺损者和免疫受抑制者及其家属皆可使用,不引起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vapp);
d.不受肠道内其他病毒的干扰;
e.接种后保护率可达70%~90%,发病率亦显著下降。如美国接种前——1950~1955 年,年发病率为18.5/10 万~37.2/10 万,接种后——1956 年为9.1/10 万,1958 年为3.3/10 万,1960 年为1.8/10 万。
灭活疫苗的缺点为:
a.价格昂贵;
b.抗体产生缓慢,免疫期较短,需反复加强注射;
c.肠道内无抗体产生,接种后不能防止感染及携带病毒,只能防止发病;
d.灭活不完全时,可引起受接种者发病。
近年来在美国生产的增效ipv(eipv),含有ⅰ、ⅱ、ⅲ型的d 抗原单位分别为40,8,32,
具有下列优点:
a.免疫原性比opv 强,接种2 次后99%对三个型产生抗体,加强接种1 次后免疫力显著提高。
b.血清中和抗体至少维持5 年。推荐用法为:在2 月,4 月和12~18 月龄时各注射1 剂。
1997 年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广泛推广ipv,以减少vapp 发生,接种方法是先应用两剂ipv 后,再服用1 剂opv。欧洲大多数国家已全部应用改进型ipv 取代opv。
(2)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适用于未接受疫苗接种或先天性免疫缺损儿童及接触者。剂量为0.3~0.5ml/kg 体重,注射后1 周内发病者可减轻症状,2~5周后不发病者可认为已获得保护。免疫效果可维持2 个月。
相关阅读:
孩子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 2岁男孩发烧身亡
午睡出汗怎么回事 小儿盗汗的原因
当小儿发烧感冒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