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显示,在6岁以下的儿童中,女童尿路感染的累计患病率为6.6%,男童累积患病率为1.8%。这是因为6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肾脏对损害的耐受力差,因而呈现尿路感染高发趋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罹患尿路感染的患病率会逐渐下降,但女童患病率仍然偏高一些。
大肠杆菌是儿童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尿路并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引起尿路黏膜组织损伤。大多数儿童的尿路感染是由一种致病菌引起,混合感染很少见。在各种引起儿童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中,大肠杆菌居首位,60%~80%的儿童感染病例是由大肠杆菌所致。其次是由其他类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引起,包括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和绿脓杆菌等,占全部病例的15%~30%。近年来,革兰氏阳性菌的感染率有上升趋势,此外,因霉菌、腺病毒感染所致的儿童尿路感染病例也有所增加。
儿童症状不典型 尿检是重要手段
尿路感染的典型症状是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不畅,但6岁以下儿童常常缺乏典型症状,可能只是不明原因的发热,伴有呕吐、哭闹、易激惹等相关症状,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当儿童不明原因地发热、哭闹不止时,应考虑到尿路感染,通过尿检来提高诊断率。一般来说,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是尿培养,结合临床症状就可作出诊断。如果3次尿培养结果阳性,尿路感染的诊断就可确立。尽管尿培养是金标准,但它也有缺陷,一是需要培养24小时以上,二是一些基层医疗单位不具备培养条件。因此,尿常规及尿沉渣检查仍是做出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若尿常规检查见脓细胞及尿杆菌可提示诊断。近年主张对5岁以下小儿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肾脏及膀胱的超声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这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全程用药是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的关键
针对儿童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一是根除病原体,二是改善临床症状,三是去除诱发因素,防止病情再发及肾损害的发生与发展。治疗中常用抗生素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甙类抗生素等。需要注意的是,6岁以下儿童应慎用喹诺酮类,婴幼儿慎用氨基甙类。如果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择阿莫西林、磺胺嘧啶、呋喃妥因和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一般首选头孢菌素类第二、三代,其敏感性高。抗生素的应用要做到全程、足量,保证一定疗程,轻者用药不少于3天,病情重及再发者至少延长用药至1周以上,以7~14天为宜。
相关阅读:
孩子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 2岁男孩发烧身亡
午睡出汗怎么回事 小儿盗汗的原因
当小儿发烧感冒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