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泌尿系统,并在尿中繁殖,侵入泌尿道黏膜或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分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指膀胱炎和尿道炎;上尿路指肾盂肾炎,感染的危害较大,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因此,家长们应该引起足够注意。下面,小编将为大家简单介绍小儿尿路感染的病因。
各种病原微生物即为尿感的病因,大肠杆菌占75%~90%,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
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国家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应超过3个)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
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其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和产碱杆菌,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升高,如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在泌尿道梗阻、结构异常、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和神经源性膀胱的基础上并发的尿感可为一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由器械操作诱发尿感的细菌可为肠道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感染可能继发于糖尿病的留置导尿、免疫缺陷病或类固醇、广谱抗生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治疗过程中。病毒感染,特别是腺病毒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以上就是小儿尿路感染的主要引起原因,相信大家也有一定了解了。希望大家能根据这些病因,积极预防,提高注意,争取宝宝健健康康。
相关阅读:
孩子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 2岁男孩发烧身亡
午睡出汗怎么回事 小儿盗汗的原因
当小儿发烧感冒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