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特灵在药典中名叫呋喃唑酮 ,属呋喃类药物。人体对它的吸收很少,大部分进入肠道发挥杀菌作用,治疗由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细菌性肠炎等。
婴儿腹泻一般为单纯性腹泻,多为消化不良所致。婴儿的...
治疗原则
1.饮食调整。 2.根据病原选择抗生素治疗。 3.有失水者做口服或静脉补液。 4.对症支援疗法。
用药原则
1.细菌性肠炎选用1~2种抗生素,如庆大酶素、氟呱酸、氨芐青毒素、新青酶素ⅱ。氟呱酸儿童(...
腹泻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的多发病之一。目前并非所有的腹泻病儿都须住院,大部分在家中服药治疗和护理。因此家长需要掌握一些护理腹泻病儿的知识。
正确调整饮食
如正在添加辅食的孩子要暂停辅食或减少次数...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是主要原因,其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等,需要抗感染治疗,但是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目前国内腹泻治疗中滥用抗生素的...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四季皆有发生,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本病属中医的“泄泻”范畴,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虚弱,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
小儿腹泻-治疗
采用多种中药配伍成的“吴萸散”敷脐疗法,对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症、轮状病毒感染及其他细菌感染、大便次数增加、腹部不适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均有较好的疗效。
“吴萸散”包括吴...
风寒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风寒泻临床表现:腹部胀痛,喜温喜按,泻下泡沫状稀便,色淡黄,无味,肠鸣漉漉,口渴但不喜饮,或有恶寒、发热,舌质淡苔薄白。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苏叶、白芷、腹皮、...
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
治法:淡渗利水,清利湿热,健脾燥湿。
方名:止泻汤。
组成:匾蓄7.5克,瞿麦7.5克,车前子7.5克,木通5克,滑石7.5克,通草7.5克,党参7.5 克,赤苓7.5克,白术7.5克,生甘草5克,莲肉7....
腹泻的治疗应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有无脱水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尤其是急性水样便腹泻的治疗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时采取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如依靠实验室的病原检验结果再决定治疗方案是不及时、也是不现实...
小儿腹泻-推拿捏积治疗
天气渐凉,小儿腹泻的病人明显增多。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此时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其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较多,每日五六次,甚则十几次,大便呈蛋花汤样便,或水样便,或溏稀便,或夹黏液。小儿...
调整饮食的具体作法是:首先禁食8小时左右,静脉补液,然后给服脱脂奶、米汤、糕干粉配方饮食,从小量至足量,从低浓度至高浓度,逐渐增加,定时定量,3天左右,过渡至正常饮食。根据患儿年龄、腹泻时间及程度、病前奶量决定起始奶...
每到夏季,腹泻的小儿就会多起来,且以2岁内的婴幼儿多见。孩子腹泻的原因以感染最常见,另外小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母乳或某些食物过敏也会引起腹泻。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腹泻就认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聪明地对孩...
秋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尤其6个月至2岁的宝宝。如果宝宝的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其性状改变呈稀薄、水样,每日10—20次,并伴有脱水症状时,即可诊断为小儿秋季腹泻。婴幼儿秋季腹泻是一种轮状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肠炎。
...
引起腹泻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腹泻,又叫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这种病毒就是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它季节性强,不分南北方,每年秋冬季发病,12月份达高峰,多侵犯 6~24个月的婴幼儿。由于该病常呈小流行,因而此时儿科门诊的...
宝宝患了秋季腹泻怎么办·最重要的是保证液体的摄入,如果宝宝没有呕吐,爸爸妈妈要耐心地频频喂口服补液,就象静脉点滴那样,一点一点地喂。请爸爸妈妈记住,只要把住脱水这一关,宝宝病情就不会恶化,不但减少了医疗开支,最主...
①氨基糖苷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对儿童而言,不良反应较大,易引起肾毒性及耳毒性,应慎用。
②喹诺酮类:
如环丙沙星、司帕沙星、诺氟沙星等,可能影响儿童关节软骨发育及引起骨病变,对18岁...
儿童的胃肠功能尚未健全,容易腹泻。由于腹泻实在太常见了,家长多会根据自己的用药经验,给孩子用药。不少人认为中药不良反应少,便用黄连素给宝宝治疗腹泻,觉得这样既安全又有效。但实际上,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进了认...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用大鱼际逆时针摩腹5分钟。
(2)患儿俯卧位,家长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节骨300次。
(3)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穴各1分钟。
2.随证加减
(1)伤食泻:近期有伤...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主要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食物和手传播,苍蝇来去干粪便、饮食之间,又散播菌痢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有营养不良、患有肠道寄生虫症等身体虚弱...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
【治法】淡渗利水,清利湿热,健脾燥湿。
【方名】止泻汤。
【组成】 匾蓄7.5克,瞿麦7.5克,车前子7.5克,木通5克,滑石7.5克,通草7.5克,党参7.5克,赤苓7.5克,白术7.5克,生甘草5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