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被小康”背后的虚假政绩观

  “您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算不算小康?建议回答‘算’”这份“雷人”的调查问卷出自江苏省江都市的小康生活民意调查。近日,有网友向“人民热线”反映,江都市小康生活民意调查配发官方“建议答案”,甚至还有个别小学“让小学生背下来,再回家督促家长”。如此调查让人大跌眼镜,有网友感叹就这么“被小康”。

  笔者注意到,此事经媒体披露后一片哗然,“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被小康”等等指责的帽子一骨碌地抛向了村、居委会,大有口诛笔伐之势。当然,印发“建议答案”来应对民调,其做法肯定是错误的。实事求是地反映社情民意,这是基层政府最起码的职责和义务。

  然这种“被小康”完全是基层搞虚假政绩之错,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甚至觉得“被小康”的并不是基层,也不是群众,而是上级政府及民调机构。正因为他们追求“小康达标”,就有了基层及民众的“小康”应答。

  一个户一个村,甚至是一个乡镇一个县,是否达到了小康生活标准,在信息传播迅捷的时下,作为上一级的政府应该知道,这是工作职责所在。若某地民众普遍性的小康,更是出类拔萃、远近闻名,媒体不可能不报道,领导不可能不了解。既如此,小康调查就变成了多此一举。

  如果某地群众生活远非小康标准,那么小康民意调查也就毫无意义。而上级政府为了所谓的民意满意率强行调查,基层必迎合上级意图而肆意造假。事实上,从小康验收组电话采访的三道必答题看,都是诱导基层和民众朝着“小康”上应答。这种想不康都不行的民意调查,究意有何作用,应该值得质疑。

  实现小康生活,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它需要我们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的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绝非一蹴而就,更非一项民意调查就能达到的。显然,小康调查本身就是一种地道的形式主义、典型的政绩工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级要求户户“小康”,基层及民众岂能不“小康”?

  其实,民众不需要所谓的小康调查,时下这调查那调查已让百姓心生厌倦,他们需要的是畅通民众利益保障渠道,让惠民政策真正惠及于民。唯有如此,民众的小康生活才能为期不远。

相关阅读:

生气是百病之源 了解生气害处后你还敢生大气吗?
盘点一下自杀的前兆有哪些
21岁女孩8年拔光头发 竟是因为压力太大
行为和心理与遗传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要戒八个“过度”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