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为民、孙蓉蓉教授编纂的《历代曲话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已由黄山书社出版,这是一部在学术史上和出版史上均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重要文献。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多以感性形态呈现而鲜有体系化的论说,故论诗、...
由马忠昆先生编著的《京剧三弦基础教程》一书出版发行了。首先向马忠昆先生表示祝贺,同时也是三弦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马忠昆先生是国家京剧院的三弦演奏员,职称是国家一级演奏员。值得提及的是在京剧院团...
戏曲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
五十多年前,远离上海市中心有家剧场,一个初到上海的豫剧团,在那里演出《穆桂英挂帅》,观众反映说,戏演得真不错。市文化局戏改处的何慢赶去看戏,回来说,一个条件并不好的外地剧团,能演这样的好戏真不容易,尤其是扮演穆桂英...
梆子戏号称农民的艺术,作为梆子戏之一种的豫剧当然也不会例外,虽然,作为中国地方戏曲大剧种的豫剧,在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段上,是许多其他剧种难以匹敌的,但是仍然脱不了一些土腥气。用研究者的口吻说,这是生活气息浓郁,但在...
一位深圳的北方人给我打电话,很羡慕地说生活在南京多好,南京是昆曲的重镇和中心,可以经常去看场演出,听听昆曲。一个深圳人,一个北方佬,居然知道南京有昆曲,居然知道昆曲在南京,我知道是遇到内行了。
不相信可以随便...
郭德纲近些日子好像有点消停了。
甚至,人们几乎再见不到他那胖乎乎的身影和笑模悠悠的圆脑袋了。
有人问,难道郭德纲从此就消失了,再见不着踪影了?
不至于。前些天,京城一慈善活动,郭德纲携夫人参加,登了消...
继2008年底花费两千多万巨资推出京剧《赤壁》后,国家大剧院今年又称将以前所未有的四千万投资,将老舍小说《四世同堂》改编成话剧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四千万的投资,在中国戏剧界,是创纪录的豪举。在戏剧的大投入大...
近日“咚咚锵”网转发了傅谨先生《大制作:大要有大的道理》一文,拜读之下,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一出既没有戏又没有玩艺、且不论剧情合理与否、看后连一句唱词也留不下印象的新编历史京剧《赤壁》,竟花了两千多万!不知...
陈凯歌拍过两部与戏曲有关的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大概是很爱戏的。然而两部片子中,却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就是京昆不分。
在《霸王别姬》里,小豆子学戏时,反反复复纠结的竟是一出《思...
我们做为李多奎最小的子女,也已年过六旬步入年高之龄。弘扬国粹,传授研修父亲创立的李派,使他绵延流传是我们责任和使命!
尤其近年来学李宗李势如潮涌,常有第子投拜,现确立明文规定:拜师先拜老旦列祖先贤郝兰田,谭志...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东方演剧体系的杰出代表。回眸京剧艺术200年发展史,梅兰芳不愧是一块仰之弥高的丰碑,一座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
梅兰芳年方弱冠,便成了举世瞩目的明星,开创了京剧旦角的新纪元,并逐步形...
1956年,我在天津戏曲学校求学时,书法大师吴玉如之次子、北大著名教授吴小如的胞弟吴同宾先生任学校专业科副科长兼教研室副主任,那时他年方30岁。
20世纪80年代初,吴先生被安排在天津市戏曲研究室任副主任,我作为...
近十多年来,戏曲呈现出一片繁盛的景象:新剧目如雨后春笋,各种汇演接连不断,获奖剧目数不胜数。然而,地方戏曲要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还要做进一步的思考。
一是不能再抱着政府养起来的念头。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
处于京城,京剧这玩意儿打一开始就染上庙堂的色彩。先是乾隆,后是慈禧,无一没有染指,方才使得徽班进京,进而让京剧压倒了昆曲,在京城风生水起,造就了同光十三绝那样群星闪烁的京剧各派的名角,热热闹闹了那么长的时间。
...
我是个京剧迷。近读到《一辈子的记者》,是名记者张之江先生六十年来从事采写生涯的纪实。涉及到京剧生旦净丑各个流派的老中青演员近百名。其中有关梅兰芳的文章最多,达23篇,盖叫天的18篇,周信芳的13篇,其余诸篇写的是...
屈指数来,著名评弹艺术家蒋月泉逝世今年正逢九周年。而我陪他在1996年盛夏来苏州寻踪旧地,也已14年,最近,一些爱好“蒋调”的老听客聚在夏日的书场里,回忆往事,不由令我浮想联翩。
1996年盛夏,苏州城骄阳似火。在通...
景荣庆先生长我九岁。我父亲叫了他一辈子荣庆;我却数十年不变地尊称他景先生。梅门三代和景先生的戏缘,还得从1948年说起。
抗战胜利后的第三个年头,是上海马思南路梅家最热闹的时候。父亲息影八年后,在上海频频...
景荣庆先生和我都是中国京剧院的演员,数十年来我们经常合作。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昌运宫高知楼落成,我们一起搬进四号楼里,景先生住15楼,我住2楼,除了艺术上的合作,又有较长一段时间做邻居。
在几十年里,我始终感到...
景老的学生很多,他对学生的爱护和传艺的无私是出名的。可是,他不主张正式拜师收徒,他很推崇孙盛文先生的观念,孙先生一生教了大量的学生,包括裘盛戎、袁世海和景老师,但都没有正式举行过拜师仪式。景老师认为学生应该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