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某些疾病趁冷作乱

  寒冷的日子里,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变缓,以尽可能多地保存体力,但同时也降低了抵抗疾病的能力,容易引发或加重一些疾病。

  气象研究专家提醒人们:寒冷对人体的影响,不但与寒冷强度及其性质(冷风和干湿)有关,还与人体的生理状态及周围的小气候(包括衣着和室温)有关。因此,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有利于对付喜欢趁冷作乱的疾病。

  鼻腔出血

  鼻出血在冬季易发生,是由于气候干冷时,鼻腔粘膜也变得干燥脆弱,很容易受伤而导致小血管破裂。

  鼻出血时可让患者坐着,采取头部稍向前低的姿势,用手指压迫鼻翼约10分钟,可达到止血的效果。如遇量大的出血,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因末梢血管扩张导致的大出血,需立即送医院救治。

  预防的关键,可以经常用拇指按摩鼻梁、鼻翼两侧,增强鼻的耐寒能力。同时纠正一些不良的习惯,如用手挖鼻孔、拔鼻毛等,避免损伤血管。如感到鼻子干燥不舒服时,可用毛巾或棉花蘸冷开水擦一下,给鼻腔补水,或用开水的蒸气嘘一嘘。

  感冒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最易导致感冒发病的天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冷空气南下时,特别是在最低气温自摄氏零上降至摄氏零下时。在寒潮降临的1至2天内会有大批人感冒。第二类是冷空气来袭过后,晴好的冷高压天气里,人们也容易患感冒。

  这两类天气促使感冒发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气温突然下降时,人们未及时增加衣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难以适应,受凉而引发的。日夜温差大的冷高压天气,人们又会因不注意保暖而引发感冒。

  预防的关键是,在有冷空气南下的几天内,要特别注意添加衣服。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c,以增强抗病毒的能力。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常见症状为咳嗽、喘息、喘鸣、咯血、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研究显示,隔日温差大、相对湿度高、风速大的天气,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最易复发或加重。

  在气温0℃的阴冷天,人的机体免疫功能会下降,内分泌机能会失调,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异常,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复发或加重。

  预防关键是,在合理用药的同时通过耐寒锻炼,增强体质。平时要多喝水,以利稀释粘痰便于排出,避免出现憋气症状。在空调房间,可以放一盆水,增加湿度,使气管滋润减少咳嗽。

  关节疼痛

  冬天,关节炎患者出现疼痛、肿胀、行走困难等症状或症状加重时,就知道寒潮要来了。

  这是因为,寒潮来临时出现的气温下降、气压降低、湿度增加,会造成关节炎病人局部疼痛。寒冷侵袭人体时,首先作用于皮肤冷觉感受器,然后通过神经反射传导到大脑中枢,使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局部症状也随之加重。另外,潮湿会使寒冷对身体的传导加快,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更易发作。

  预防关键是,居室要温暖干燥,平时适当参加锻炼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游泳对关节炎病人十分有益,游泳时,水的浮力能松弛僵硬的关节。膝关节是最易发病的关节,平时要注意保护,特别不要采取半蹲姿势作膝关节的前后左右晃动,否则会加重膝关节的磨损从而使病情越来越重。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当冬天出现持续较长时间最低气温低于0℃的时候,心肌梗死病人会明显增多。因此,一旦出现有胸痛、气促、乏力、心悸、头晕目眩、晕厥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在寒冷的刺激下,冠状动脉易痉挛收缩,附着在血管壁上的栓子会脱落而导致管腔阻塞。寒冷还会使血液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血沉加快、血液粘性增加,使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

  预防关键是,特别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以利促进血液循环。冬天洗澡时要避免室内过度闷热,洗澡时间不宜过久。生活要有规律,不要劳累过度。

  消化性溃疡

  冬季是胃病的高发季节,患者常会出现上腹隐痛、闷胀、嗳气、反酸、纳呆等症状,甚至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寒冷的刺激会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反射使胃酸分泌增加、血管痉挛,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受酸性酶的侵蚀,而形成溃疡或加重溃疡。

  预防关键是:注意胃部的保暖,少吃生冷、油炸和刺激性食物,三餐要定时并细嚼慢咽。另外,要注意情绪稳定,多晒太阳。

相关阅读:

雾霾天吃什么药膳能清肺
冬季养生煲哪些汤比较好
冬天里的暖身美食有哪些?
“大修”在冬季 怎样饮食调养护内脏
立冬已至,冬季养生先把秋膘甩一甩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