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是怎样发生的?

    心境障碍的病因仍不清楚,但有大量资料提示某些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

    (1)生理因素

    ①遗传因素。群体和家系调查发现,心境障碍发病者亲属患本病的机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机率越高,而双相者的遗传倾向比单相抑郁更明显。

    ②生物化学研究,大量科研资料提示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者,可能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

    a  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的根据,其一是利血平能耗竭中枢去甲肾上腺素(ae)和5-羟色胺(5-ht)而诱发抑郁,其二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t),通过阻断单胺代谢通路而提高突触部分单胺递质的水平,具有抗抑制作用,其三是丙米嗪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抑郁剂,能抑制突触前膜给单胺再摄取,使突触前隙单胺含量增高。

    b  受体功能改变。有研究报道,抑郁发作时患者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敏感性升高,而抗抑郁药可降低受体敏感性,抑制其对ne的再摄取。外周5-羟色胺功能研究也发现抑郁患者血小板sh丙咪嗪受体结合位点密度减少,但随病情缓解而逐渐恢复正常。

    c  第二信使系统功能失调。环磷酸腺苷(camp)和磷酯肌醇(cpi)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研究提示双相心境障碍患者(amp)和

    pt代谢异常。

    d  神经内分泌紊乱。资料可证明神经内分泌功能与心境障碍的发病关系密切,最重要的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的改变。抑郁病人的血浆皮质醇增加、尿游离皮质醇排出量升高。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可反映hpa轴功能是否正常,抑郁患者口服地塞米松后可见皮质醇抑制现象。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tph-st)是检验hpt轴功能的方法,抑郁患者多呈迟钝反应。

    (2)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严重负性生活往往是构成抑郁障碍的致病因素,其他一般负性生活若持续存在也能诱发抑郁障碍。

    总之,心境障碍的病因错综复杂,迄今为止还不能确定。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生物因素构成了发病因素或倾向,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到触发媒介的作用。

相关阅读:

它一出现,你就变老!
学懂按摩也可有效防治早泄 防治早泄可以按摩
足底按摩养生又保健 它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吗
熬夜后如何恢复 快来看这5招
各种薯类的不同养生作用 常吃薯类食品好处多多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