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玉隆科学体检答疑解惑

  为什么要进行尿液检验?

   尿液是由肾脏生成的,是机体的代谢产物。肾脏通过泌尿活动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和机体酸碱平衡。此外,肾脏还兼有内分泌功能。

  尿液通常为淡黄色液体,健康人每日尿量在1~1.5升。尿液中的成分受饮食、机体代谢、人体内环境及肾脏处理各种物质的能力等因素影响。

  尿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有机物如尿毒、尿酸、葡萄糖、蛋白、激素、酶类等以及无机物如钾、钠、氯化物、钙、镁、磷酸盐、硫酸盐等。

  尿液虽由肾脏产生,但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密切关系,这些系统如果出现疾病,都能影响肾脏泌尿功能,导致尿液的质和量发生改变。

  因此,化验尿液不仅能诊断这些系统的疾病,而且能够为判断治疗疾病的效果提供线索和依据。

  怎样看尿液常规分析报告单?

   尿液常规分析是我们经常做的一项检查。大多数医院都用尿液分析仪检测,检测项目目前有10项、11项或12项,并且报告的格式不统一,即有“+”号(阳性)、“-”号(阴性),又有数字,检验项目的单位也不一样。

  到底该怎么阅读尿检报告呢?

   尿常规项目大致可分为四大类:肾病类、糖尿病类、泌尿感染类以及其他疾病类。

  (1)肾病类项目:酸碱度(ph)、比重(sg)、隐血或ery(bld、ery)、蛋白质(pro)和颜色(col)。正常参考值分别为:4.6~8.0、1.005~1.030、阴性、阴性、淡黄色至深黄色。这些指标的改变可能提示有肾功能损害。

  (2)糖尿病类项目:酸碱度(ph)、蛋白、比重、糖(glu)和酮体(ket)。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诊断相关并发症和机体一些器官是否受到损害,如是否出现酮血症等。正常情况下,尿糖和酮体为阴性。

  (3)泌尿感染类项目:白细胞(wbc)、隐血或红细胞(ery)、亚硝酸盐(nit)、颜色和浊度(tur)、当泌尿系统受到细菌感染时,尿中往往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尿液颜色或浊度也发生改变,nit有时也会为阳性。干化学检测尿白细胞和隐血或红细胞只起过筛作用,临床诊断以镜检结果为准。

  (4)其他疾病类项目:主要是酸碱度、比重、胆红素(bil)、尿胆原(uro)、颜色及其他指标,胆红素和尿胆原两项指标反映肝脏代谢血红素的能力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尿胆红素为阴性、尿胆原为弱阳性。以上指标增高时,往往提示黄疸,尿液颜色呈黄绿色。尿液常规分析化验单上一些项目后面出现“+”(或“+++”……或数字,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阳性结果;相反,“-”(阴性)就称阴性结果。

  在阅读报告时,要客观地分析报告,因为有许多干扰因素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饮食因素、尿液中的一些干扰物等。当尿常规检查出现异常时,请不要太紧张和太忧虑;同样,当出现和临床表现不相一致的检验结果,也不要盲目乐观。一定要配合临床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和分析,以免延误疾病的诊断。

  从尿液的颜色能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疾病吗?

   尿液颜色由尿色素(尿黄素、尿红素)、尿胆原及尿卟啉等不同物质组成。这些成分都是体内代谢的产物,成一定的比例。

  因此,在正常的情形下尿液会保持一定的浓度,所以尿液颜色也较为固定。正常尿液的颜色可因饮水、出汗及活动量不同而深浅变化不等,一般从淡黄色至深琥珀色。

  当人体代谢异常或患某种疾患时,尿液的颜色会出现特殊改变。因此,尿色变化具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如果出现了以下颜色异常的尿液,应该提高警惕。

  (1)黄绿色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甲型肝炎,砷、氯仿中毒等。

  (2)红色尿: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原因较复杂的一种病理现象可分为血尿和血红蛋白尿两种。

  (3)血尿:用眼睛就能看到尿呈红色称为肉眼血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引起血尿的病因很多,常见于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结石及肿瘤等,如各型肾炎、肾结核、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及上述部位的结石、恶性肿瘤等。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猩红热、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常引起血尿。

  (4)血红蛋白尿:指尿中出现游离的血红蛋白。由于尿内无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红细胞,故尿液清澈呈红葡萄酒状,常见于疟疾、蚕豆病、不合血型的输血、溶血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腹腔出血。

  (5)乳白色尿:又称乳糜尿。这是由于人不能通过肠道吸收乳糜液,造成乳糜反流进入尿中所致。引起乳糜尿有先生性因素,如先天淋巴管瓣膜功能异常;也有继发性因素,如常见的丝虫病及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

  (6)黑褐色尿:常见于酚中毒及恶性黑色素瘤。

  除上述病理现象外,食用胡萝卜或服用维生素b2、呋喃唑酮(痢特灵)、金霉素等一些药物都可使尿液颜色加深。

  尿蛋白阳性就一定有问题吗?

  蛋白尿是指常规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者。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有选择滤过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绝大部分血浆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只有极少量的血浆蛋白进入肾小球滤液。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尿液常规分析尿蛋白为阴性。当患有肾病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质会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远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蛋白质进入终尿中造成蛋白尿。

  这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尿蛋白可以少量至每日数十克以上,多数24小时尿>2克。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硬,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重吸收减少,也可造成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球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镇痛药肾病、抗生素肾损害、重金属中毒、选天性多囊肾以及各种先生性肾小管疾病等。这类蛋白尿一般蛋白含量24小时尿<2克,大多24小时尿在1克左右。

  尿蛋白阳性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病理性蛋白尿指的是泌尿系统因器质性病变导致尿内持续出现蛋白。这种情况应引起注意并须进一步检查或复查,以便尽早治疗。

  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很多,通常可归纳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和组织性蛋白尿。

  2.生理性蛋白尿指的是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各种体内环境因素对正常机体的影响所导致的尿蛋白含量增多。

  某些生理因素可造成暂时性尿蛋白阳性。包括:

   (1)功能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是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所致的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

  (2)体位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位或腰部前突时引起的轻度或中度蛋白尿。其特点为夜间尿蛋白定立位或腰部前突时引起的轻度或中度蛋白尿。

  其特点为夜间尿蛋白定性为阴性,起床活动若干时间后出现蛋白尿,再平卧后又转为阴性。这种蛋白尿常发生于青少年,一般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3.其他因素蛋白尿是指偶尔一次尿蛋白为阳性。这多为干扰物影响所致,应注意观察和复查,排除有关的生理因素,并请教内科医生,根据情况做其他进一步的检验以确定病因。

  哪些情况为假性蛋白尿?

   假性蛋白尿见于以下情况:

  (1)尿中混入血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以及月经血、白带等,可使蛋白尿定性检查呈阳性反应;

  (2)尿液长时间放置或冷却后,可析出盐类结晶,使尿呈白色浑浊,易误认为蛋白尿;(3)尿中混入精液、前列腺液或下尿道炎症分泌物等,尿蛋白反应可呈阳性;(4)淋巴尿,含蛋白较少,不一定呈乳糜状;

  (5)有些药物如利福平、山道年等从尿中排出时,可使尿色浑浊类似蛋白尿,但蛋白定性反应为阴性。

  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应做什么检查?

   发现尿蛋白阳性后,应做以下检查以协助诊断:

   (1)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红、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白细胞分类。

  (2)尿液检查:包括蛋白尿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尿蛋白电泳:分析尿蛋白成分,看它是肾小球性,还是肾小管性或是混合性等。

  定量测定尿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白蛋白与β2微球蛋白的比值,正常值24小时为50~200毫克(平均为100)。肾小管性蛋白尿24小时为1~14毫克,而肾小球性蛋白尿24小时为1000~14000毫克。

  (4)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畸形红细胞为主者(>8000/毫升)为肾小球性血尿,正常形态红细胞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对肾小球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5)尿单克隆轻链免疫球蛋白测定: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价值。

  (6)血生化:肌酐、尿素氮、血蛋白、球蛋白、总蛋白、电解质、阴离子间隙、钙、磷、尿酸、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转氨酶、胆固醇、三酰甘油、乳酸脱氢酶等。

  (7)其他相应检查:免疫学、b超、ct、x线、肾活检等。

相关阅读: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带你认识天麻的养生之处
冬季养生要注意 暖冬暗藏健康危机
你不知道的养生小知识 懂得养生懂得生活
养生之法:工作7个小时可以喝一瓶红酒 喝红酒的最佳时间
健康养生:五个诀窍 打赢秋季养生战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