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是进化的必要驱动力

  同性恋仅仅是一种社会行为么?仅仅存在于人类中么?来自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同性恋不但在动物界中广泛存在,还是进化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图:一对在抚养后代的同性黑天鹅。

  前不久,许多媒体报道了德国动物园两只雄性洪堡企鹅,它们如何共同领养了一枚鸡蛋,然后又共同哺育孵化出小鸡。由此看来,在你的每一次转身的时候,媒体关注的焦点就会落到动物王国的另一对同性伴侣的身上。

  在过去的几年中,同性恋现象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愈来愈显眼。今年夏天,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马琳·祖克和内森·贝利就此问题发表了一份报告,他们的研究对象囊括了几十余物种,从追逐牛粪的苍蝇到啄木鸟,再到野牛和猕猴等。

  然而,这仅仅是我们故事的开头。让人困惑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性恋现象始终伴随着动物进化的整个过程,而这又是明显违背进化原则的。但是,果真如此吗?事实上,解释同性恋行为有许多非常充分的理由。祖克和贝利还认为,在同性恋现象比较普遍的物种当中,它还是进化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尽管媒体,甚至某些动物行为学家经常使用诸如同性恋、同志或变态等字眼来形容此种现象,贝利和祖克认为,人们不应该把用来描绘人类性行为的字眼延伸到动物身上。“这些字眼不仅承载了社会、道德以及政治倾向的重负,而且会模糊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贝利表示。“问题在于,当我们观察到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时,我们却对它们的动机一无所知。“此外,据我们所知,动物不会像人一样对性别形成自我认同,他补充道。这就是为什么他和祖克倾向于使用更为客观的术语”同性性行为“来定义此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异性之间的求偶、交配和哺育后代等行为转移到了两个同一性别的动物身上。

  同性性行为并不一定等同于同性偏好,后者只出现在有少数动物身上。例如,在2005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汉斯·范·高圣和同事发现,在雄性群体中长大的豆娘往往喜欢向雄性而不是雌性伙伴求爱,尽管这种偏好可以简单地通过把它们与雌性同类关在一起加以矫正。(《生物通讯》,第1卷, 第268页)

  我们也不能从同性行为一定能推断出有关性取向的任何结论。性取向的确定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它要有伙伴之间长期偏好一致的根据。这样的例子实属凤毛麟角,原因是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还没有被发现。最显着的,是一些雄性大角羊经常被观察到霸道地骑在同性伙伴的身上,另外雌性莱桑信天翁也一样。

  然而,即使把范围限制在性行为,而不是性偏爱或性取向上,也会出现一个进化论上的巨大难题。个体为什么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无法提高种群繁殖率的事情?有绝对数量的个体参与同性行为是否意味着对种群的生存会带来好处?

  为什么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不能提高繁殖率的事情?

  2008年,位于美国马萨诸塞梅德福的塔夫茨大学的萨拉·刘易斯和他的同事决定解决这一问题(《进化生物学》,第22卷,第60页)。面粉甲虫是厨房的一个祸害,但它们绝不仅仅污染的食物。处在交尾前的雌性甲虫通过收集雄性同类散发在空气中的信息来寻找异性,但这些相同的信号偶尔也吸引了其他物种的雄性。当雄性甲虫爬到其猎物身上准备交配的时候,时常会把精液排到伙伴的后腿上。也许这种雄雄交配能为参与者提供好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测试雄性攀爬到其他同性身上的三种可能性:一、为了确立自己的社会主导地位;二、为以后同异性交配进行预演;三、排在雄性身上的精液可能会使稍后与之接触的异性意外受孕。只有最后一种预期实现了:他们发现,有一小部分甲虫的后代正是通过第三种形式出生的。

  针对不同物种的同性行为,其他研究小组也对这种进化根据进行了检验,但得出的解释不尽相同。祖克和贝利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即这些不同的理论也许隐含着共同的因素。他们的报告第一次将所有的证据汇集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同性性行为存在众多的进化根源。(《进化与生态趋势》,第24卷,第439页)。

  首先是适应性假说,它为同性行为提供了一种解释,即可以促进相关种群个体间的互相适应。例如,有些物种,包括宽吻海豚,似乎会利用同性行为以促进相互关系。也有些物种将此行为演变成同种性别内的争斗。而类似面粉甲虫的间接授精则提供了第三种可能的适应性优势。此外,还有一种是实践假说,即个体在进行交配练习,这中假说至少在雄性果蝇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还有一些适应性解释已经被引用来解释人类的同性恋行为,包括亲缘选择——有助于促进近亲间的基因优化,乃至产生“超优性”。这种观点认为,某些基因会增加拥有单一副本的个体间的适应能力,但与拥有两个副本的人中同性别行为有关。还有一种观点是“性对抗选择”,即男性身上促进同性行为的基因片段受到选择的亲睐,因为它们增加自己女儿的生育机会。

  此外,还有各种非自适应的解释。身份确认错误可能是一个原因。范·高圣的豆娘例子阐述了另一种观点,即所谓的“囚犯效应”,由于个体被剥夺了与异性互动的机会,结果却促使他/她与同性成为了伴侣。再有一种是进化副产品假说。出于某种独立的特征,如对性的高度敏感,可能会让个体更容易参与到同性性行为当中。但也有人认为,当生物体无法完全适应环境时也会出现同性恋行为。

  即使对这些假设不作进一步的验证,也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同性性行为有着多种根源。祖克和贝利也曾经认为,进化生物学家一直没有发现这个谜团中的重要部分。无论同性恋行为为什么存在,只要它足够的普遍,就有可能影响自己群体中的社会关系,改变其他个体的行为,甚至让其他特征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研究人员尚没有研究同性恋的进化结果,不过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或许值得进行尝试的诱人例子,”贝利说。

  进化生物学家一直没有发现这个谜团中的重要部分

  就以沙漠蝗虫为例。它们的队伍非常密集,往往让人产生大难临头的感觉。在这中极度兴奋的混乱中,有些雄性蝗虫被其他雄性骑在身上,因此错失了与雌性交配的机会,甚至无法进食。然而,他们可以通过释放被称之为苯乙腈的信息素,将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降低到最低水平。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同性性行为出现的些许可能性,对于这些雄性蝗虫的进化或许是有好处的,如果它们在合适的时刻释放出大量信息素以阻挡其他雄性同类并且防止同性别之间的身体亲密接触。

  再举一个普通蟾蜍的例子。一只雄蟾蜍必须巧言令色以期赢得雌蟾蜍芳心 —— 事实上,它必须把对方的卵挤压出来,才能让它们受精。雄蟾蜍要完成这一壮举,必须紧紧拥抱自己的“心上人”,即"抱合"(指雌的蛙或蟾产卵于水时雄的蛙或蟾抱合排精的求偶行动)。雄蟾蜍显然不是很善于区分同类们的性别,因为它们时常错误地爬到其他雄性的背上。每当发生这种情况,不幸的受害者就会发出特别的鸣叫,催促对方松开像虎钳一样的拥抱。“这种'放我走'的特殊叫声是否是针对同性伙伴爬到了自己身上,黑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贝利说。

  再举两个可能被同性行为固化身体特征的小例子。如果贝利和祖克的推断是正确的话,这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他们指出,从理论上看,同性性行为可能在许多方面影响一个物种的进化轨迹,顾名思义,它会改变该动物群体的社会环境。既然,个体的社会环境会影响到它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那么进化的速度或方向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也许就在会预料之中了。

  让我们举莱桑信天翁为例。这些体型硕大、姿态优雅的海鸟在夏威夷群岛建立了自己的繁殖领地,然而最近在它们的瓦胡岛领地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筑巢的伴侣中超过 30%是两只雌鸟。雌鸟与雌鸟配对在其他鸟类中并不是没有,如加利福尼亚海鸥和粉红燕鸥,但从来没有达到这么高比例。更重要的是,夏威夷大学的林赛·杨发现,许多雌性配对的信天翁历经数年始终忠贞不渝。它们互相梳妆打扮,甚至偶尔也会像异性伴侣那样交配,而且每年都会哺育一只小鸟。这两只雌鸟会各自产下一枚受过精的卵,并且随机扔掉一枚(《生物通讯》,第4卷,第323页)。

  不断变化的进化过程

  根据贝利和祖克的研究,瓦胡岛莱桑信天翁领地上哺育后代的成年鸟接近1/3是雌雌配对,这样高的动态种群比例着实让人产生兴趣。于是,它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信天翁领地在进化过程中究竟遇到了什么?譬如,缺乏没有异性伴侣的雌鸟始终单身,抑或离开异性伴侣的雄鸟得不偿失。即使雄鸟让单身的雌鸟产下了受精卵,但如果没有两只成年鸟的照顾雏鸟将无法生存。然而,在瓦胡岛的鸟群中,相比之下,那些有拥有雌性伴侣但关系不长久的雄鸟或许更有优势。“因此,引人关注的莱桑信天翁种群当中出现高比例的雌雌配对现象,是雄鸟进化的结果,因为它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同那些关系并不永久的雌鸟交配,”。贝利指出。

  从雌性的角度来看,也存在可能的进化结果。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某对雌雌伴侣准备孵化哪枚卵的决策过程。表面上看似乎是随机的:在异性伴侣的群体中,雌鸟永远不必去分辨自己的卵,因此这种能力不太可能得到进化。但是请想象一下,如果一定数量的雌雌伴侣某个基因发生突变,并且使它有能力区别哪个是自己产的卵,哪个是它同性伙伴的,贝利说。“这种突变可能会蔓延到整个种群,并且推动雌雌伴侣关系朝着冲突而不是合作的方向发展。

  所有这些都是假设性的,因为至今还没有从这个角度对同性恋行为进行研究。然而,毫无疑问,瓦胡岛盛行的雌雌伴侣现象改变了与雄鸟额外配对交尾和雌鸟辨认鸟蛋的成本和效益。此外,贝利指出,这种进化的后果产生的影响可能会超出它们的领地,因为瓦胡岛过剩的雌鸟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过来的。通过传承同性家长的习性,雌性莱桑信天翁会逃离资源不断萎缩的领地,甚至在性别比例对它们完全不利的新领地生儿育女。

  同性恋行为在进化过程中是不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待观察。“鉴于这种行为在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不同种群中的顽固性,不妨把它看作一种进化动力,因为它让我们了解生殖行为的演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贝利表示。他建议我们可以作出一些有趣的对比。也许在各类物种当中,与面粉甲虫和海豚一样存在着多样性,雄性间交配也有类似的甚至可以预测的结果?不妨作出更更大胆的推测:对动物间同性互动进化结果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我们自己的进化历史。

相关阅读:

直男眼中同性恋的4大优点
男同性恋如何获得性需求?
男同性恋所具备的5大特征
母亲上电视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
我那来自农村MB哥哥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