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骁身上混杂着各种南辕北辙的气质,他10岁随家人移民加拿大,13岁却开始坐禅研习佛学;他喜欢用陕西话和英语开玩笑。中西两种教育模式和文化的调和让窦骁呈现出很多国内同龄人没有的气质。张伟平说窦骁很有礼貌,这种礼貌和风度很像好莱坞的大明星。张艺谋说他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不仅外语特别流利,还会摄影,会跆拳道,在烹饪上也有所特长,除此之外他还是个造型师,会得太多了,这些经验都为他的演技加了不少分。
如今,窦骁再也不是那个长发披肩、挑染成黄色、勒个发箍、穿着赛车服的北电留学生,刚刚上映的电影《秋之白华》、即将上映的《金陵十三钗》等大荧幕制作里都有他的身影。
“心不大不成器”这句爸爸说的话窦骁一直铭记在心,他一直遵循着“心大事则小,心小事则大”的原则勇闯演艺圈……
被选秀改变的人生
窦骁对文艺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幼儿园,那时,他是班里的“焦点人物”。“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喜欢给同学们讲故事。因为我小时候睡觉前总是用录音机听《武松打虎》和《小棋人跳跳》的故事。”每天中午,别的班的小朋友都正常午休,只有窦骁他们班炸成了一锅粥,小朋友都拿着椅子围坐在窦骁旁边,等着听他讲故事。这时,窦骁的拿手绝活就是讲《武松打虎》的故事。“我会边演边讲,我一边假装喝酒然后跳起来演武松,一边趴在地上演被打的老虎。”这个故事窦骁演了三十几遍,同学们竟然不嫌腻。
再大一点了,窦骁有过当歌手的念头,“自己回家老拿我妈的香水瓶子当麦克风,香水瓶找不到就用棒球棒。”但后来,这个想丽只是昙花一现,窦骁迷上了做发型。刚开始,窦骁洗完澡后把头使劲一甩,头发就像钢针一样立了起来,觉得特帅,于是他就往上面喷摩丝,固定下来,以这种形象去上学。“那时候还没有发胶和发蜡,我每天都花很长时间用摩丝一点点做出自己喜欢的效果。那时候去上学,每每都很拉风,成为同学之中的焦点。”和很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电影明星一样,年少时的窦骁并没打算从事演艺行业,而是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时尚造型师。“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想把做造型师当做自己的职业,我决定去英国进修发型和化妆。因为我一直觉得发型和化妆都是实用艺术,能给人带来自信和美丽。”
但2007年的一场选秀活动,彻底改变了窦骁的人生轨迹。从此,他开始和电影渐行渐近。19岁那年,窦骁在加拿大中文电台举办的sunshine boy比赛中拿得冠军,这是一场类似《加油,好男儿》的选秀活动,该选秀的才艺环节是自己确定的,但是窦骁表演的并不是唱歌,而是从小学习的空手道。
虽然最开始也只是窦骁陪朋友去玩玩的无心之举,但进入前十名之后,他开始认真准备,最终获得冠军,窦骁认为自己胜在“阳光”。这个比赛由加拿大中文电台和一家台湾公司合办,选手有机会去台湾发展,出演偶像剧,“当时有朋友问我,想不想去台湾演偶像剧?比如‘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那种偶像剧,我有点迟疑,说,再想想吧。”窦骁不是不想从事这个行业,只是,他想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实话比我帅的偶像演员有的是,偶像剧这个圈子不缺帅哥。”窦骁觉得就算做演员的话也要朝大银幕发展。
因为这场选秀活动,窦骁对表演产生了兴趣,人生从此打开了一扇门。
“玩”进北电
在演《山楂树之恋》前,窦骁就已经是张艺谋的影迷,尤其喜欢张艺谋的早期电影。《红高粱》《菊豆》里的“泥土味”,让从小在加拿大长大的窦骁深深着迷。他也并不讳言,“我就是为了中国电影才回来的。”
“我是看着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长大的,印象特别深,豪情,血性,西北,大银幕对我有着神秘的吸引力,我想在大银幕上演出。”机会来了,在他“再想想”的时候,一个喜欢刘亦菲的朋友无心的一句话让窦骁找到了方向。“我一个好朋友喜欢刘亦菲,他知道刘亦菲是北电毕业的,就跟我说你应该去北电试试。”当他看到北京电影学院在网上招生,报名截至日期是1月29 号。窦骁飞快地给自己做下了人生中的一个大决定。“27 号报名,28 号早上买机票,29号就来到了北京。”
除了知道学校的名字,窦骁对于即将到来的考试几乎一无所知。由于加拿大华裔以港台人士居多,刚回国的窦骁说话带着严重的台湾口音,别人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他变成了不好意思开口的那一个。
当时考试题目是朗诵,窦骁甚至不知道朗诵是个什么东西。“别人都是《满江红》《将进酒》什么的,我就讲了个寓言故事,就是那个狐狸怎么把乌鸦嘴里的肉骗过来的故事。”这就是窦骁小时候老给小朋友讲的故事。他拿出幼儿园时的表演功底,一边表演一边讲,台下的考官笑得前仰后合。
刚过了朗诵关,形体考试又让窦骁犯了难。“考官说同学们一二三下腰,我就愣在那,看着女孩站在那儿往后一弯腰就下去了,我当时傻了,搞不清状况。我知道中国的舞蹈厉害,但没想到这么厉害,虽然我不会下腰,但还是硬着头皮下了腰。”在后来的考试中,从小学习的空手道让窦骁找到了自信。“我运气花了一分钟的时间,最后只有一声‘哈’,考场所有的人都大笑起来。那本来是一套硬气功,需要有人拿板儿打我,但我不认识人,也没有板儿,只能干做了。”
“惊讶,很惊讶!”当窦骁在榜上看到自己的考号时,难以置信。“考试的时候我就住在国际交流学院里,离看榜的地方仅仅有100米的距离,每次看榜的时候每走一步我的心都咯噔一下。到了三试我们留学生榜最后就剩下两个人的名字了,我清楚地记得我的考号是8042690,当时我不知道我到底是考上了还是没考上,然后我就回到了温哥华。”
在温哥华一直没有收到录取通知,窦骁打算去英国进修发型了,在他走之前的某一天,窦骁在自家的信箱里看到一封用英文写的录取通知书,“那是一本红色的通知书,是北电的留学生入学通知,上面写着‘亲爱的窦骁同学,你正式被北京电影学院表演戏录取。’”那一天,窦骁正好刚刚下班回来,“oh,my god!”他惊呼起来,后来他放弃了去英国进修发型还是选择回国学表演,“我觉得发型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但表演的机会很难得,我就想去闯一闯表演吧。”
“谋男郎”的幸运之旅
针对电影学院外国人学费一年5万元的规定,窦骁咬咬牙,没和父母开口,同时去找了3 份工做:早上9 点到下午6点做发型;之后去一个大舞台做舞台设计;半夜两点再去24 小时营业的餐厅打工。面对记者的惊讶,他的表情却是理所当然,“男孩不出去闯怎么行?去了加拿大,我和所有外国小孩一样,帮邻居家割草、送报纸打工,十四五岁的时候就不问父母要零花钱了。我爸说过,男孩心不大不成器。”
也许就是有着这样一颗宽大的心,窦骁成为了张艺谋新一任的“谋男郎”。
2010年初,张艺谋为他的新片《山楂树之恋》选角“情圣”老三。重要的一站,便是母校北京电影学院。在院长张会军的引荐下,刚刚上大二的窦骁与很多同学一起,参加了这场千里挑一的严苛面试。
那时,窦骁长发披肩并且挑染成黄色,勒个发箍、穿着赛车服,虽然形象很叛逆,但《山楂树之恋》的副导演还是看上了他那张阳光、清澈的脸庞。
“2010年春节我是回西安过的,因为西安还有我许多亲戚朋友。那时候还没最终确定我演《山楂树之恋》的男主角,只是副导演到电影学院选人看过我,把我的情况向张艺谋导演做过汇报。之后,剧组又对入选者进行了十几次面试,每次面试时间都在七八个小时以上。整个过程都有另一位‘老三’和我pk。直到最后开拍前,才定下来是我。”
有一天晚上很晚了,副导演突然给窦骁打电话说,定你了,你来就可以试妆了。窦骁并没有听明白什么意思,副导演急了,就说你个傻孩子,就是你了!挂完电话,他反应过来后,拿着枕头在被子上一阵乱打。
“定了我之后,哥不再淡定了!”如今,窦骁轻松地开着玩笑,他说他的室友是一个秘鲁人,知道他入选了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后高呼:“你要成为巨星啦!”那一刻,“我飘了起来,想了半天我才发现戏还没拍,就开始上网查资料。”
有人说《山楂树之恋》的贡献不在于票房,而是推出了两位新人。张艺谋也表示,“两张比较干净的脸,搭配上这种朴素的包装,正好突出了两个新人。”
对话窦骁
记者:你曾笑称自己把很多的“第一次”献给了《秋之白华》?
窦骁:这是我第一次演领袖人物,第一次演年代戏,第一次唱俄文歌。瞿秋白这个角色也许是我在未来几年中遇到的、内心最强大的角色。
记者:瞿秋白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感的人物,你这么年轻来驾驭这样一个角色,有什么样的压力?
窦骁:嗯,我当时还挺茫然的。在接拍这部戏之前,我并不知道瞿秋白是谁,我的劣势是文化的差异,很多文化课需要补习。在看了很多书之后,我了解到瞿秋白是一个非常有学识的人,语言上也很有天赋,而且心怀一片净土,所有的这一切加起来,对于我来说,已经不知道怎么演了,晚上去见导演,他就给我讲瞿秋白当时的经历啊,他说我放松就可以了。我作为一个新人来饰演伟人,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跟我扮演的上一个角色《山楂树之恋》中的老三相比,瞿秋白的背景和经历要复杂许多。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我翻阅了很多资料,还学习了一段时间俄语。影片里的瞿秋白是一个既纯情又深邃的人,要将这位革命先烈完美地再现于银幕上,我就必须要在外貌、气质、表演等各个方面做好功课。
记者:你看上去就像个“文艺青年”,然而听说你心中却有一个武侠梦?
窦骁:其实每个男人心中都有英雄情结,我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那种残剑飞雪的感觉,实在太美了。别看我外表挺文弱的,其实我从小就练空手道,还打过冰球,身体素质相当好。我希望能够拍一回武侠片,因为动作片看上去又酷又帅,而且高难度的武侠动作都难不倒我哦!
记者:在你的生活中仿佛一直存在着“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象,现在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窦骁:还是没有什么规划,我的动力不属于野心。现在每天都在做不同的东西,做不到最好,我不会高兴。在某些事情上,我是完美主义者,昨天是值得纪念的,明天是可期待的,今天是一份恩典,重要的是活在当下。采访、撰文/王媛
相关阅读:
男人整容的秘密:男人最爱整哪里
男人想变帅 六种食物必不可少
个性+休闲 做有格调的帅气男人
性感短裤时尚 秀出男色诱惑
男生心中8大最性感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