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父母不妨常常提醒自己和孩子心存感谢,感谢送信的邮差,感谢帮我们小忙的邻居。此外,也去发现,有些人做了使我们不愉快的事,其实也是出于一番好意。人有意未必就做得出有益的事,有时候反而因为太好意而无意...
  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看病。心理师在聊天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诊疗室她就没有停止过说话。据大军说,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的父母关系...
  ??美国的孩子一般都很早熟,这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关。劳伦斯夫妇有三个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劳伦斯夫妇就给予了他们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出去游戏时,劳伦斯夫妇一般只会要求他们在什么时间回来,至于去哪里,跟谁在一起,他...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努力着一视同仁,同样是亲生骨肉,哪有所谓的手心、手背之分?父母不愿意对孩子有所偏爱,也不容许自己对孩子有轻重之别。大多数的父母都了解偏心是不对的,但是,每个孩子各自给父母不同的感受,父母在...
  孩子是很关心父母的。他们相当在意父母的喜怒哀乐,尤其:“妈妈生气了”,“爸爸不高兴了”这一类的事最叫他们害怕。他们希望看到的是父母脸上的笑容,父母的喜乐就像是他们生命中的阳光一样。如果父母整日脸上挂着寒霜...
  孩子自我规范的发展与认知意识的发展是同步的。孩子不断从父母那里吸收信息,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他们处理、储存这些信息,并付诸行动来体现对信息的理解,渐渐的孩子不需要每次由家长提醒来遵守...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目的不是让孩子一味听家长的指令,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规范,在任何场合都能自觉地控制行为,遵守规则。家长的作用极其关键:家长自己的行为方式直接给孩子提供效仿的模式;家长的育儿风格对孩子...
  网络是一种大众传媒,它既可以传播科学和文明,给人们带来健康和进步,也可能传播迷信和糟粕,给人们造成迷惑和伤害。它是一把双刃剑,要利用它的优势就必须接受它的弊端。这已经成了21世纪人们无法回避的事实。当网络在孩...
  ?家长的角色和功能一代一代持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欧洲,17世纪以前没有“儿童”的概念。孩子自出生起就被看作迷你的成人。穿着与大人同样的衣服,玩大人的游戏,十六七岁就出去工作。学徒是孩子惟一受教育的途径。...
  ?我们家男孩一到四,五岁就经常说些招人讨厌的话,我家的老二尤其严重。就是到幼儿园去也会马上对老师说些嘲弄的话,受到批评后就越发厉害了。与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因为嘴里不干净,往往一下子就打起来了。   ??不过,他的...
  ?一般认为男孩容易打架。但在幼儿园小班的女孩中,性格泼辣的也不少。   ??一定要按自己想的那样去做,对对方的过失决不轻易放过而追究到底。当自己的主张通不过而对自己不利时,就会提出另外的难题,或者一下子离开大...
  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获序被打乱了。   ??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站立一个权威。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
  我们大多数人都愉快地愿意承担为人父母的职业,但对大多数人而言,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经验各有不同,有的偷快,有的不愉快。   ??妈妈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说:“你是不是愿意像隔壁的阿姨那样,上完小学、中学、又...
  ?做为家长应该认为,对孩子来说,“信任、耐心、责任感、自信心、投入”是最重要的五种品质。后天的培养对这些品质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任   ??对他人有基本的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其他品质特...
  一个女孩为自己长得没有别的孩子漂亮而发愁,每次同学聚会时,她都对自己穿什么衣服、如何打扮犹豫不决。她觉得穿着打扮很重要,会使人增加或丧失勇气。母亲见状对她说:“亲爱的,我想没那么重要,只要你面带笑容,高高兴兴的...
  ?幼小的孩子的情感倏忽来去,你刚刚感到发现了什么,一转眼又没有了。但这并不是说其中无规律可循,而是要父母注意孩子语言当中的独特意义。在与大人对话或其他形式的交流中,父母往往只注意到孩子语言或行为的表层意思,...
  随着国家的进步,我们的资质优异儿童特殊教育越来越普遍了,也许你的圭宝上小学后,会被编入资优班。要当资优儿童的妈妈,应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呢?   ??依我的观察和经验,我发现孩子很不喜欢被视为“天才”。尤其在资优...
  ??“他妈妈好能干,这孩子怎么这样差劲呢?”常听老师们这样批评某个学生。   ??能干的妈妈所生的孩子,应该是较能干的。可是很多实例,似乎恰得其反,能干妈妈的孩子,反而很不能干。为什么呢?   ??我想,主要原因是能干...
  ?联合报曾开辟“幼吾幼”专栏,探讨一些父母亲及幼教工作人员所关心的问题。第一篇由发行学前教育月刊的信谊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负责人张杏如女士执笔,她以“妈妈这一行”为题,提醒妈妈们,孩子需要“看得见”的母爱,...
  ?作为父母,要对孩子的“贪玩”有正确的认识,要知道“贪玩”对孩子来说不是坏事,但必须让孩子掌握好玩的“度”。在家庭教育中,充分拓展而不是人为压制孩子爱玩的天性,把玩变成孩子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