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世界经理人编者按】</b>
日记的作者是一个改制企业的总经理,记述的是改制后企业运转中的一些事件,涉及政企关系、员工变股东、员工辞退、干部任免、技术改造、营销改善、治理结构、银行融资等方面,具体、鲜活而具有代表性。
<p style='line-height: 150%'> 几年的管理咨询工作,我接触的国有企业很多,尤其是改制后的企业。日记中描述的景象,我几乎听每个改制后企业的总经理谈到过,而且几乎每个总经理对此都是一脸的无奈。看到日记中描述的烦恼,我又觉得无话可说,因为,诸多国企总经理,如果自己观念没有改变,这些事情就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也就谈不上烦恼。但是有很多像关总这样的总经理,其实很清楚应该怎么办,只是苦于体制、机制、观念等诸多因素尚未转型,很多事又不好办,所以才有烦恼。说到底,这些问题不是在战术层面上能解决的,在这里大谈现代企业制度,大谈现代企业管理,大谈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显得苍白无力,远水不解近渴。
<p style='line-height: 150%'> 说得极端点,这个企业如果是真正按照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建立和发展的话,最好的办法恐怕就是破产走人,彻底打破原有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如果还有人愿意干,只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阁、重新聘用。站在一个孤立的企业的角度,这是很好的办法,但在现实情况下,放在整个宏观环境下,我也知道这种办法也就是说说解解气而已,员工不干,政府更不干。这就是改制企业老总苦恼的根源,因为他们不仅仅肩负着重大的商业使命,还肩负着重重的政治使命。他们要想成为企业家,先得成为“政治家”。
<p style='line-height: 150%'> 国企体制,是历史遗留问题,它超出了一般经济范畴,更超出了一般管理范畴。国企改制,又是大势所趋,不得不面对。我不擅长谈政治,但又需要在更大范畴内探讨国企改制后的推动,这就促使我从社会变革、企业变革、管理变革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p style='line-height: 150%'> 中国改革是大势,市场经济是大势,国企改制是大势,我想国企改制后的困惑也要在大势下思考和解决。改革开放变的是什么?变的是利益关系;市场经济变的是什么?是资源配置的新规则;国企改制变的是什么?是各级人员的新观念。改革是个大氛围,当初也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通过舆论的不断宣传,通过特区的试点示范,通过各级干部的培训,20多年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概括起来讲,我想几个成功要素是必备的:一是强有力的统一的领导集体和指导思想,二是舆论宣传和培训,三是特区试点示范,四是资金技术及管理的引进,五是耐心和恒心。
<p style='line-height: 150%'> 我想,面对国企改制后的困惑,也可以借鉴国家在这些年来的改革开放的态度和思路。
<p style='line-height: 150%'> 一是系统规划企业发展战略和思路,并用它统一领导班子思想
<p style='line-height: 150%'>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才是硬道理”,“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努力找工作”,这些观念在领导班子里面应该相对容易达成共识,况且,这一点一定会得到政府、银行、各级干部员工的支持。
<p style='line-height: 150%'> 如果原来股权过于分散,将不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改制时间不长,全体员工对企业改制后信心不足,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进行股权结构优化。新的股份调整方案的要点,是争取做到少数人员控股,领导班子持大股,并且方案设计要符合公司法,要规范,以避免后患。方案设计不难,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要点在于以发展为基调,争取政府、银行的支持,员工层面的股份收购,如果资金有困难,可以采用先界定关系,然后分批延期支付的方法,超出时间以高于银行利率的方式支付利息。并且要注意,方案设计论证最好小范围讨论通过,一旦实施,要快点推动,避免思想波动。
<p style='line-height: 150%'> 二是以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管理、管理变革为主题,开展大力度的员工培训
<p style='line-height: 150%'> 培训要达到“虚实”两个目的,一是造势,二是改变观念。
<p style='line-height: 150%'> 所谓造势,无非就是制造舆论,形成改革氛围。这点非常重要,“水能漂石,乃势也”,很多企业改制平平淡淡进行,大部分员工干部感受不到企业的变化,很难走出多年以来养成的惰性,即使想改变的干部员工,也因为搞不清领导层的导向而发挥不出积极作用。造势,目的在于借改制东风,好好烧一把火,以此提高士气,鼓动干劲,形成凝聚力。
<p style='line-height: 150%'> 改制后的最大困惑在于人,在于人的观念还停留在改制前,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比如:新的形势下应该有什么样的员工和股东关系、企业和政府关系、企业和银行关系等等,还有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什么是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运作机制?股东、董事、经理、员工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在什么场合发挥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在众多干部员工层面,甚至在很多政府官员中都搞不清楚。再比如:现在的企业到底是公司还是工厂?经营处搞的是推销还是营销?人事处搞的是劳资还是人力资源?财务处搞的是核算还是理财?为什么生产要跟着市场走?为什么研发要跟着市场走?为什么客户是第一位的?等等,很多经理也不是很清楚。还有很多市场经济下应该具备的效益观念、危机观念、成本观念、竞争观念、就业观念、时间观念、服务观念、团队观念、规则观念……全都需要通过培训影响大家,使大家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科学的技能,以便适应改制后的发展形势。
<p style='line-height: 150%'> 三是选择一个相关业务,按照规范的企业制度进行试点,争取起到示范作用
<p style='line-height: 150%'>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如果没有当初的深圳特区,很难想象改革开放的步伐会这么快,很难想象全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接受是如此的深入人心。选择一个相对容易出业绩的业务,模拟成法人单位,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构架股权关系、治理结构,明确责权,明确岗位职责,明确经营管理目标,然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一级级聘用人员,能者上,一月一考核,干不好就下来,干得好就奖励,充分调动积极性。“事实胜于雄辩”,就算不会马上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相信“特区”的氛围也会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
<p style='line-height: 150%'> 四是引进外脑,进行组织结构、绩效考核、营销管理改善
<p style='line-height: 150%'> 前面说的有些是应对变革的策略和权宜之计,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靠科学的管理。现在改制后的国企,主要是变了产权关系(很多也没有变到位,如:股权过于分散、一股独大、集资转股份、保险转股份等),企业内部管理基本上没有变化。如:组织结构多数是原来计划经济下按照工厂制设立的,基本上是职能式科层结构,应对上级主管部门还可以,但很不适应现在的“以客户为导向、以流程为基础的扁平化”竞争需要,并且普遍缺乏战略规划、营销(尤其是市场)、人力资源、财务分析及理财、信息等功能,至少这些功能需要强化。
<p style='line-height: 150%'> 营销方面多数是“只销不营”,没有品牌意识,没有市场部门,没有客户管理和客户服务功能。公司生死存亡依赖于单个销售人员单打独斗,没有市场销售协同,没有财务监控,没有客户信息统一管理,使业务人员滋生了“老子天下第一,你们拿我怎么样?!”的现象。其实说怪不怪,根源不在销售人员,而在于公司总部的管理方法。日记中关总提出的营销改善方案还是权宜之计,可以采用,但即使营销人员配合,也不能停留在这次改变上。建议企业成立市场部,承担市场调查、竞争分析、市场策划、客户管理等功能;制定明确的销售政策,奖罚摆在明处;同时在公司内外招聘营销人员,并集中培训,随时准备充实替换销售人员。
<p style='line-height: 150%'> 至于日记中提到的政府官员卖书,我看不理他也罢,这样的官员也做不长;闹事的员工就需要来硬的,相信邪不压正,最终被淘汰的是他;员工退股正好顺水推舟,没什么好顾虑的;干部任免的根源在于领导班子的认识,前面已经提过。
<p style='line-height: 150%'>
相关阅读:
职场新人要知道的职场禁忌
职场女性需要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职场女性的压力究竟来自何处?
个人创业贷款助你起跑
个人创业天宽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