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世界经理人编者按】</b>
大力发展奶制品工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食品行业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关专家在科学论述牛奶对国民健康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后,提出了“一人一天一杯奶”的口号。
<p style='line-height: 150%'>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02年上半年牛奶总产量608.1万吨,其中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长69.7%。从乳制品类别看,表现出液态奶高速增长、奶粉类低速增长,销售市场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特点。有专家预测,5年内,我国乳制品市场将保持15%的综合增长速度。
<p style='line-height: 150%'>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政策的扶持,近年来我国乳品行业发展确实很快,企业间的竞争随之加剧。价格战、销售区域战、广告战、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大企业忙着扩产兼并,小企业不是抱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掺和,就是找婆家嫁人,洋老板们则不声不响地蚕食着我们的市场。市场大了,大家都扩大产量,这才发现奶源吃紧。最终,大家都发现:原来竞争是从源头开始的。于是,奶源争夺战打响,尤其在内蒙古自治区,这种状况尤为突出。毕竟,呼和浩特市是中国惟一一个挂着“奶业兴市”招牌的城市。
<p style='line-height: 150%'> 奶源作为乳制品企业的“生命之源”,在乳制品企业整个运行战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统计表明,2002年,内蒙古全区鲜奶产量110万多吨,与乳品企业在市场上的节节胜利同步,内蒙古奶牛产业化也在加速,企业的触角伸到哪里,哪里就会冒出一大批奶业“工薪族”。呼和浩特地区奶牛存栏17.5万头,年鲜奶产量40多万吨,为地区110万农民人均增收328元。奶牛养殖户平均每头牛纯收入3000-5000元,4万多养牛户户均收入8300元。
<p style='line-height: 150%'> 在企业的辐射下,一条自东向西绵延2000多公里的奶牛产业带正在内蒙古形成,并成为农牧民持续、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同时,伊利、蒙牛这2个企业在包头设立了分厂,自2003年初以来,包头市平均每天购进200多头奶牛,持续到今天,全市奶牛由不足2万头增长到8万头,农民从中增收1亿多元。这是一种“公司+基地+农户”的建设方式,在乳制品行业刚刚兴起时,这种方式对乳制品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这一模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正真的利益共同体,价格随着市场的不稳定而时起时落,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奶农的利益;2、奶农的饲养水平低,低于市场风险能力,造成企业奶源供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潜在危险;3、奶农与企业是一种松散型的关系,信息、交通、利益等各环节沟通困难;4、服务体系不健全,造成奶牛配种难、牛奶存贮难、运输难、交奶难、疫病防治难等一系列问题,大大增加了养牛户的成本,限制了利润空间;5、尤其是呼和浩特的奶源市场的不合理争夺,导致呼市各奶源基地鲜奶收购站的重复投资和布局不合理,如赛罕区章盖营乡茂胜营村就形成了一村中伊利、蒙牛2家企业均建奶站的情况,而该村牛奶产量只需一家奶站便可满足。2家企业在一个村中同时修建奶站的情况易造成恶性竞争,不但损害到乳品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农民奶业的收入,不利于呼市奶源基地的长期和稳定的建设。
<p style='line-height: 150%'>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何控制奶源,控制成本和风险就成了乳制品企业奶源建设的关键。
<p style='line-height: 150%'> 为了在奶源的竞争中占优势,我们必须逐步将过去的“公司+基地+农户”,改为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牧场园区”。这种方式是建成以奶牛养殖户为基础,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建立现代化的奶源基地是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工程。发展过快,将极大伤害农户的积极性,并造成严重后果。农户与企业间、基地与公司间应通过利益机制街接起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北京郊区的奶源建设大多采用这种方式,现在,北京共有奶牛组织160多个,带动8000多养殖户,存栏奶牛9万多头。而且,国内某些企业也已经实施了这种先进的方式,并从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福建长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牧场建在素有“绿色金库”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3%的武夷山脉自然生态环境中,空气新清,含氧量是平原地区的2-3倍。现有34个现代化自建牧场,奶牛存栏数达2.5万多头,牧场规模居全国同业之冠,在奶源建设上,首创了“公司+牧场”的奶源基地发展模式,原料奶源100%来源于自建牧场,从不向散养户收购一滴原料奶,奶源质量居全国同行之冠,超过欧洲特级奶标准。公司在业内率先引进了代表国际乳业最先进技术成果的德国韦斯伐利亚转盘式挤奶台和意大利尤尼法斯特全自动喂料机,装备长富牧场。此举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使牧场现代化程度与国际最高水准接轨。长富还引进了美国、德国等先进的体细胞分析仪、微生物快速检测仪等检测设备,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上从严检测、控制,在原料奶微生物指标上,国家标准是≤50万/ml,欧洲标准是≤5万/ml,而长富实行的标准是≤3万/ml,超过欧洲特级标准。
<p style='line-height: 150%'> 这一切新的方式、新的情况,都值得我们潜心研究、虚心学习,以加快自己的“牧场园区”建设步伐。如何结合目前伊利集团公司实行的“公司+奶户”的饲养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强强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牧场园区”经营方式,是完成从目前的分散饲养管理向奶牛小区的“科学化、集约化”管理过渡的实质性的举措。
<p style='line-height: 150%'> 具体的过渡措施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p style='line-height: 150%'> 一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退耕还草”计划,建设“伊利大草原”。这样,既可为牛奶饲养提供饲养草料,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伊利扎根于绿色草原之中,更加增强了人们对内蒙古牛奶纯天然无污染、营养健康的绿色概念,增强了社会消费群体对伊利产品的美誉度。
<p style='line-height: 150%'> 二是配合呼和浩特市“百万吨鲜奶工程”,投入适度资金,引进高科技、高品质的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和完善奶源基地建设——“牧场园区”,同时采取有效措施:1、协助奶农向银行取得贷款,逐年增加牛奶数量,力争使收奶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2、通过奶站向奶农和牧场园区提供科学饲养、技术指导等项服务;3、陆续扩大牧场园区建设范围,从土默特左旗到包头、河套平原等;4、加快胚胎繁育步伐,改良收奶区域,尤其是“牧场园区”的牛群结构,提高牛奶品种,增加牛奶单产量;5、进一步提高公司员工及广大奶农的质量意识,以优质、充足奶源,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源头保障”;5、推广并发展“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收奶方式,利用与国外科研机构和合作关系改进牛中和饲养方法,提高牛奶单产,让奶农更多地从扩大饲养规模、集约化程度中受益;6、在建设奶源基地的同时,公司应与“牧场园区”和奶农签订长期协议,发展“订单农业”,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强化奶农对公司的信赖,同时将根据奶源分布和竞争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挤奶站,实行“优质优价”的策略,利用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稳定奶源,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p style='line-height: 150%'> 相信我们原奶事业部在伊利集团公司正确的战略指导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一定能够勇于面对国际、国内乳制品市场激励的竞争形势,承受住奶源市场的巨大压力与挑战,在原奶事业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完成集团公司给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p style='line-height: 150%'>
来源:商界
相关阅读:
职场新人要知道的职场禁忌
职场女性需要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职场女性的压力究竟来自何处?
个人创业贷款助你起跑
个人创业天宽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