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世界经理人编者按】</b>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理论这样告诫我们。而这句话,也成为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最好理由。
<p style='line-height: 150%'>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理论这样告诫我们。而这句话,也成为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最好理由。于是乎,我们看见,海尔去做保险了,春兰去做汽车了,但凡有点名气、有点资金的企业都去开发房地产了。但笔者却一直怀疑,中国企业是不是已经到了需要普遍多元化的地步了?如此多元化,到底是分散风险还是增加风险?毕竟,资本并不都是鸡蛋。
中国企业的多元化,除了理论支持,还多有国际上的例子可循。比如,海尔就以ge做榜样。但不知道张瑞敏是忽略了还是没在意,恰恰就是ge,在多元化上栽过大跟斗。上世纪70年代末期,ge业务领域极度膨胀,产品几乎无所不包,但公司竞争力却每况愈下。韦尔奇上任以后,大刀阔斧进行整顿,不能进入行业前三名的业务一律剥离,ge方才重现生机。另外不可不察,ge是在发展到什么时候开始的多元化?当时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如何?海尔与ge有多大的可比性?窃以为,即使世界500强都搞多元化,也不见得那就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惟一途径。
<p style='line-height: 150%'> 说到底,是否多元化不过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选择,时移世易,企业自然可以随机应变。即使世界级的企业,业务重组也是正常的。著名的饮料业巨头百事公司,前几年把经营快餐的百胜公司分离了出去,收购了生产果汁的纯品康纳,与生产运动饮料的桂格合并,把公司业务集中于饮料和休闲食品,加强了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地位。ibm公司,从一个电脑生产商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从硬到软、从产品到服务的成功转型。苹果公司从计算机领域跨向音乐和电影,ipod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海底总动员》则成了有史以来票房收入最高的动画片。无论是业务收缩还是业务扩张,不管是关联多元化还是非关联多元化,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其深层原因才是最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p style='line-height: 150%'> 但如今中国企业的多元化之所以令人担忧也正在于此。中国企业多元化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做大企业规模,二是追逐超额利润。第一个目的体现最明显的,是那些明星企业,尤其是提出了多少年进入世界500强目标的。这些企业,目前销售额不过几百亿元,甚至只有几十亿元,与500强指标相距遥远,而在原业务领域内,再扩大规模难乎其难,甚或维持都不容易,要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只有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些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少有哪个民营企业以进入500强为目标,更不会为了这样一个不能当饭吃的目标而不计代价扩大规模。可对于某些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来说,这样的光环——有的人更是当作荣誉啊——却极为重要,甚而至于超过利润。
<p style='line-height: 150%'> 中国企业多元化的行业取向,又集中于汽车、银行、保险等相对垄断的领域以及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这却怨不得企业,问题在于我们的经济政策设计和市场开放程度。汽车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造成了汽车生产的超额垄断利润(前几年高达30%左右,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利润水平),所以国内外各种资金都千方百计地要进入汽车生产领域,这正体现了资本的本性。指责企业或地方政府搞重复建设是没用的,当市场准入许可证可以转化为巨额利润,即使强力政府也不能阻挡资本的洪流,我国在严格审批下诞生的数百家汽车生产企业就是很好的证明。而这种市场准入限制,实际上大大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企业甚至可以不考虑技术、管理、销售等等因素,更不考虑所谓的关联不关联,只要拿到了准入许可,即使本身没有相应的人才、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渠道,也可以白手起家或再找合作伙伴,反正是稳赚不赔。银行、保险等行业也是如此。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准入没有什么限制,却有用地的限制,有本事拿到好地就能赚钱,所以有点实力的企业搞多元化经营,很难不选房地产。这是市场扭曲导致的必然结果。试想,若汽车市场充分开放,不用政府规劝、专家教诲,李书福就是要搞多元化,他敢拿着5亿元人民币去玩汽车吗?
相关阅读:
职场新人要知道的职场禁忌
职场女性需要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职场女性的压力究竟来自何处?
个人创业贷款助你起跑
个人创业天宽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