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蕾 终端营销还能走多久



<p style='line-height: 150%'>  早在1997年舒蕾发家之时,丝宝就确立了“从终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方略并持之以恒坚持至今,这直接造就了舒蕾国内唯一可以与宝洁在单一产品上对峙的品牌地位,因之在中国洗发水市场首次出现国产品牌与宝洁、联合利华三足鼎立的局面。 <p style='line-height: 150%'>  似乎本土优秀品牌命里注定要经历坎坷,据悉丝宝集团目前已经进入了销售的“平台期”,有媒体报道,舒蕾2002年的销售额也由两年前的近20亿元跌到10亿元以内,“发家法宝”已经成为“败家之道”,真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况味。 <p style='line-height: 150%'>  就在业内不断置疑“舒蕾模式”之风尘嚣日上之际,我们依旧坚定地认为,舒蕾的终端模式并没有错,业绩先升后降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前促其成功的产业和策略基础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 <p style='line-height: 150%'>  <p style='line-height: 150%'>宝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p style='line-height: 150%'>  其实,宝洁一直是中国日化品牌的“老师”,然而今天,作为“学生”的舒蕾的胜利,足以让作为“老师”的宝洁从梦中惊醒,睡狮一旦醒来就绝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宝洁决定改变既往过分依赖大众传播的策略构架,决定用一揽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让“学生”明白“老师到底还是老师”。 <p style='line-height: 150%'>  首先是通路转型,宝洁深知现有的经销商由于优越的生活过得太久很难贯彻执行终端战术,但宝洁又不可能象舒蕾一样踢开经销商自建分销网络。宝洁走了高明的两步棋。第一步提出整合经销商的“2005分销商计划”,要求代理商最终要向储运商转型,当然经销商的利润也要随职责简化而降低(这引起了相当的不满,但终被解决),把节省下来的费用转移向终端。第二步推出“全程助销方案”,宝洁在全国范围扩充营销队伍,要求经销商组建“宝洁产品专营小组”,分为大中型零售店、批发市场、深度分销三个层次,每个组员将是一个独立的“终端经理”,宝洁通过设立“厂方代表领导制”的方式在控制“宝洁产品专营小组”的同时,基本掌控了终端网络。 <p style='line-height: 150%'>  其次是试探性反击,宝洁就是宝洁,他不是一开始就全面反击,逐步反击有几点好处,一是不暴露全盘意图保留主动权,二是通过“神经战”慢慢折磨对手,三是看看终端推广到底有多大效果和提高途径在哪里,四是观察对手从而盘算自己“如何应对”。 <p style='line-height: 150%'>  最后是配合价格战,在终端决战期间,宝洁史无前例地进行了部分产品的重新包装或多种方式的降价行动,主要的“攻击部队”飘柔先后三次降价以求彻底让对手出局。 <p style='line-height: 150%'>  “睡狮已醒”,宝洁眼花瞭乱的“迷踪拳”,势必使得定位与其相仿的舒蕾深受其害。 <p style='line-height: 150%'>  <p style='line-height: 150%'>舒蕾教会兄弟抢饭吃 <p style='line-height: 150%'>  有一点很多人都忽视了,自从“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的重庆奥妮在与宝洁“展开对攻”败下阵来之后,国内洗发水品牌已经视宝洁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纷纷退出主力城市,躲进几块钱一瓶的低端市场,这样就使得舒蕾避免了腹背受敌和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然而当舒蕾取得阶段性成功之后这种格局发生了超乎想像的逆转,在舒蕾的示范效应下,洗发水行业就象一锅沸水躁动不安,拉芳、蒂花之秀等众多新兴日化品牌迅速崛起,一系列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品牌迅速升温的势头甚至压过了许多老牌强势企业,而且毫无例外地把舒蕾而不是宝洁作为“必欲置之死地”的对手。下面几组数据能够说明舒蕾面临的压力,2001年日化行业全年的广告花费高达107.78亿元人民币(是所有广告投放中增长势头最猛的一个行业),前20大品牌在电视上的投放超过95%,75%以上的广告投放都属于新推出品牌。 <p style='line-height: 150%'>  以前是宝洁教会舒蕾抢自己的饭吃,现在轮到舒蕾教会“弟兄们”抢自己的饭吃。 <p style='line-height: 150%'>  <p style='line-height: 150%'>不做终端等死做终端找死 <p style='line-height: 150%'>  事情常常会走向自身的反面,舒蕾当年主推终端的重要原因是能够“低成本开拓市场”,然而随着在其他日化厂家纷纷模仿“舒蕾模式”的形势下,现在的终端成本也水涨船高,不但一点也不低而且有赶超大众传播成本之势,已经有人提出“不做终端等死,做终端找死”的说法,极言终端吞噬资金的“黑洞能力”。现在终端运作者已经没有人笑得出来了,惟一能够“偷着乐”的是公关公司和卖场。 <p style='line-height: 150%'>  <p style='line-height: 150%'>噪声让消费者捂起耳朵 <p style='line-height: 150%'>  现在的超市已经过分喧闹,最大的噪音来自于促销小姐不厌其烦的推介声,正如过多的广告会降低广告效果一样,过多的终端诱导也会令消费者麻木乃至产生厌倦之情。调查显示,洗发水的主要消费者是女性(占67%),女性相对男性更为感性,这使得女性很容易接受舒蕾的终端诱导,同时也很容易厌烦以前曾经接受的一切。 <p style='line-height: 150%'>  <p style='line-height: 150%'>以己之短攻敌所长 <p style='line-height: 150%'>  与五年前大不相同的营销环境使得舒蕾的终端开始摇摇欲坠,这时候舒蕾的行销构架中固有的和新产生的问题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p style='line-height: 150%'>  首先在产品策略上,现在的舒蕾与宝洁相比在包装上已明显呈现老化的趋势,但这还不是最为严重的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在阶段性成功的鼓励下丝宝集团已经开始全面实施自己的“多品牌战略”,在洗发水上有舒蕾、风影,在化妆品有丽花丝宝、柏兰、美涛,在卫生用品有洁婷。我们认为“多品牌陷阱”可能是舒蕾包括其终端面临的最大威胁,对于宝洁而言,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以彼之短攻己之长”,老实说,宝洁以前的竞争对手大多是由于模仿宝洁的“多品牌模式”而被击败的,幸存下来的往往只是坚持“单一品牌”的对手(如高露洁、强生)。因为多品牌策略对资源和管理的要求极高(宝洁近百年的品牌管理经验根本无法复制),连gm这样的超级企业都顾此失彼,目前的丝宝只具备在单一品牌上对宝洁的抗衡能力,战线延长的结果必然是被拖垮。我们建议舒蕾现在应学习强生而非宝洁,学习在单一品牌下的市场扩张和产品扩张,学习用产品为品牌做加法的能力,只有把所有的期望、资源、能力集中于一点,才可能持续地“与狼共舞”。 <p style='line-height: 150%'>  其次在价格上,随着宝洁的降价,舒蕾在价格上本来不大的优势已经丧失殆尽,这使得舒蕾既有的“形象相当价格略低”的策略不复存在。但一般人想不到的是,最大的问题存在于通路,舒蕾的终端优势离不开其直接分销的渠道系统,然而在今天,自建分公司的通路策略使得舒蕾的销售组织极为庞大,销售费用极为高昂,终端管理极为困难。从同样以终端著称的波导手机和tcl彩电同样也被组织臃肿所困,我们就能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另外,舒蕾绕过经销商的通路策略只能强化对大中型零售店的控制力,但各级批发市场肯定只能是鞭长莫及,所以就产生了舒蕾在批发市场上由于缺乏经销商的协助比宝洁的出货量差得很远的现象,致使“大分销、大流通”难以实现。今天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舒蕾终端策略的本质是在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市场前提下集中强化一部分终端的策略,然而今非昔比,现在放弃大于所得。 <p style='line-height: 150%'> 

作者:刘 威 黄云生
 

相关阅读:

职场新人要知道的职场禁忌
职场女性需要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职场女性的压力究竟来自何处?
个人创业贷款助你起跑
个人创业天宽地阔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