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一族想上班了

<b>   【世界经理人编者按】</b> soho这个概念的风行已有两年,一直是“时尚生活、不菲收入”的代名词,令众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艳羡之余又痛感可望而不可及。然而最近一段时间,这群引领时尚、提倡“居家办公,自由就业”的soho一族,却在沪上一些大型招聘会频频现身。soho一族也想投身职场?他们不再希望摆脱诸如会议、考勤以及人事管理的束缚了?不再想把工作作为个性喜好的延伸?或者,soho生涯经过实证考验,soho们发现这种理想只能是“画饼充饥”?时隔两年,让我们再次来关注都市中的soho群落。

soho一族——走在职场边缘  所谓soho,是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缩写,指的是那些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soho起源于美国80年代中后期,然后迅速风靡全球经济发达地区。前两年,国内特别是大中城市,相当一部分中青年追“新”族们加入了soho的世界。常见的soho职业有律师、作家、撰稿人、演员、画家、设计人员、版主(俗称“斑竹”)等。由于在上海、北京、广州这类大城市,每天到公司上下班地铁、公交的拥挤,加上塞车等麻烦,大都要使喜欢夜生活的现代人晨起的时间大大提前。此外,办公室里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令许多人生畏,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受到限制,还要用一定的精力应付无法避开的或多或少的内耗。这一切让人们回到家已经是身心皆疲。在这种情况下,“居家办公”似乎意味着充分的自由度和自己决策一切事务的权利。互联网是soho的根本,这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最大纽带。soho族这样自由而又浪漫的工作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确实使不少人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露。而事实上,soho一族的生活看上去也许丰富且风光,可劳动强度、收入水平及由此而获得的成就感其实大相径庭。  soho一族是城市中特立独行的一群,说他们是边缘人也好,是时尚人也罢,他们确实有着支配自己行为的果敢与勇气。有人这样总结他们的共同特征:收入不稳定,个性特征明显,一般都是些在企业里不大容易与人合作的人,没有团队感,孤独感较强,心理倾向于幽闭,生活不规律,消费需求弹性较强,功利性较强,多以计件作为劳动成果的评价方式与外界相交换,社会责任感较差。  soho是一个圈套?  有关专家认为,在目前这个日益市场化的职场,聘用制日成主流。一方面福利待遇社会化,雇主是以薪水分档次,越来越少考虑雇员的住房或医疗养老;另一方面雇员也摆明了干一天挣一天钱,工作只是打工,不是归宿。雇佣双方的离心力越来越强,结果便是soho的流行。话虽如此,身处职场强大的离心力中,soho并不是一种好的应付对策。说来说去还是打工,同样要面对工作年限、退休养老和医疗福利等诸多问题。soho并不是一个清高的群体,只是他们相对更有个性,同时在某个方面有专长,因此在一段时间内选择了一种更随意自由的工作方式,但最后仍不得不从天上回到人间。到那时,也许自己一无所有,同时束手无策。就仿如现在许多不用考试就可能去念书的成人学校一样,入学固然很舒服,但学到了毕业学历不被承认,再学别的年龄又不允许,其尴尬境况可想而知。soho一族大多没有固定的社会保障,没有企业里员工们享受的那些社会保险,自己根据实力,有的购买了商业保险来为自己生存的不确定状态所产生的不安全性加以修正。同时,社会对于这一族群也缺乏相应的保护和约束。  此外,时间的自由是以牺牲交流的代价换来的。在现今社会的高压力状态下,自闭心态人人难免。soho最大的危险就是将这种心态发挥至极致,也许最终成为病态。单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使自己与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比如亲人、朋友、同事等)疏离。没有了亲朋好友的生活未免会让人感到孤独而无助。这种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丧失,对个人恶劣情绪的改善和心理危机干预将十分不利。有圈里人士感叹,原来上班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满或麻烦事,可下班终究还是完全属于个人的时间和空间。但如今,工作空间和私人空间合二为一,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也难以分清,而且为获得更多的收入,常常超负荷工作。原本希望自由些,但没想到自己还不如为别人打工轻松,责任感也相对低些。  标榜时尚的soho一族们,这些问题应付得了吗?如果不成,赶紧打起精神,挤车上班去吧。

 

相关阅读:

职场新人要知道的职场禁忌
职场女性需要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职场女性的压力究竟来自何处?
个人创业贷款助你起跑
个人创业天宽地阔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