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世界经理人编者按】</b>
「soho族」是一个21世纪新兴的名词。有人说, soho族可以获得高利润,可以拥有高自主权,可以自己当老板,可以达到心理学家maslow所说的「自我实现」层次。而信息社会来临后,许多的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更可以广为应用在人际的沟通上,透过同步或异步的去时间与去地域的沟通,在家工作者的生活型态渐渐被讨论,未来社会更被冀以休闲社会的美丽梦幻。
工作本质的转变
我们试着爬向台湾以前的生产体系再来对照现在的生产体系,来看看有什么变化。50年代的台湾,以家庭网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意思就是家庭本身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分工体系,藉由政府计划性的辅助,这些都市地区边缘的乡村社会参与农业和手工业的制造,形成台湾动态网络的基础,就是我们俗称的中小企业。这些家庭当时所扮演的角色,与我们现在称的「soho族」有满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从单纯的去技术性(deskilling)工作到技术性或再技术性(reskilling)工作的转变,工作内容所形成的可取代性,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了对雇主的选择能力。
休闲与工作的认知失调
信息时代的「soho族」,有人说这是劳工将生产工具夺回的时代,利用本身的知识资本(生产工具)赚取利润,劳工可以从工厂(公司)里被解放出来,从被压迫的意识型态到现在自主自决的意识型态,我们看到了窒碍难行的人性有张开延展的气势,在时间的掌控上有更高的自由度,在工作伙伴与对象的选择上可以依照自己的喜恶,延伸出来的问题是,在家工作如何将「休闲」与「工作」做一个适当的区分,会不会因为两种态度相差过远而产生了「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因而忧郁伴随着压力而来,更甚者产生了躁郁的病症,这些就是我们俗称的文明病。
两性因为就业机会而平等?
有人说,新时代的女性可以因为「soho族」的型态而获得就业机会上的平等,藉由工作重新自我肯定,可以自我调配整理家务,可以掌握时间照顾小孩,摆脱以往女性因家务而无法劳动的论述,这意味着两性向平等又趋近了?其实不然,这儿展现的是女性被双重剥削了,从以往负担一份家务事,到现在多负责一个工作来做自我肯定,岂不吊诡?男性似乎依旧拥有支配权而不用负担家务事?
就业人口的新义
「soho族」的存在,其实是一个很难测量的族群,在政府所认定的就业人口里,「工作」的定义越来越难去区辨,从固定、长时间的投入的工作,到不固定、短时间的工作,后者就可能在就业人口里被排除。当然,如果我们可以预测「soho族」是一个庞大的族群,那最近约3%的失业率其实也不必惧怕(产业外移、股市惨绿、也有可能造成这样的警讯)。
劳基法放两旁 利字摆中间
一般企业看待「外包」的工作,大多放在企业本身资源不足,自行发展又觉得不划算,或是能力不足,于是交由外部专业的执行者来做,因此许多的「soho族」冒出了头。然而在保障劳工权益的劳动基准法(劳基法)所记载的条款里,雇主对part time工作者与full time工作者负责的劳工福利虽然相差不远,可是在「工作」的认定与执行上却还相当不完整,于是雇主可以游走劳基法里疏漏的部分,漠视所应该提供却逃避的临时性、短期性劳动者的福利。
工会的瓦解
工业革命之后,劳工对抗资本家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工会的组织,藉由工会的运作进行劳工权益的协商与谈判,如果「soho族」渐渐蔚为潮流的话,这个为劳工喉舌论长短的组织也将溃散。届时,如果国家机器没有办法将社会福利做适度的改善,或者是推动「退休基金主义」,当劳资双方认知有差距时,哀鸿的,一定是较弱势的一方。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黄金万万条,不值人命一条,不可不慎!
相关阅读:
职场新人要知道的职场禁忌
职场女性需要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职场女性的压力究竟来自何处?
个人创业贷款助你起跑
个人创业天宽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