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04年就业呈三大新特点

  2003年,我省城镇净增就业岗位85万个,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万人,再就业率达5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保持了就业局势的稳定。

  根据当前广东省经济发展态势和就业状况,可以预见,在新的一年里,广东的就业走势将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供给总量:仍供大于求,形成持久就业压力

  从劳动力供给的总量看,供给基数大且将持续增加,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劳动力市场继续呈供大于求态势。主要是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进入高峰期,预计2004年广东城镇劳动力总供给量将达158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此外,外省劳动力进入我省就业的规模将继续扩大,预计每年净增加80万-90万人。从宏观上看,经济增长速度及就业弹性系数是决定就业需求、影响就业形势的关键因素,如果我省gdp增长率和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仍保持目前的水平,2004年全省增加就业岗位只有85万-90万个,总体上,劳动力仍呈供大于求态势,从而形成了持久的就业压力。

  需求结构:非公经济、第三产业继续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需求的结构来看,主要特点有:第一,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将继续减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将继续大幅增加,并成为全省新增就业的主渠道的趋势不断增强,预计民营经济新增就业岗位占当年总需求的80 %;第二,低素质劳动力需求将不断减少,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就业困难群体逐步增多并成为就业领域一个重要趋势。

  第三,地区间劳动力需求不平衡,农村劳动力集中向珠三角城镇群转移就业的趋势明显;第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将加快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绝对增加的趋势增强,第三产业将继续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坚持市场就业方针,全面促进就业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的一年里,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广东的就业环境会比上年趋于宽松,新增就业岗位将比上年有所增加,一些地区、行业劳动力需求趋旺。但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主要是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将使综合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处于长期失业状态,致使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各地应坚持市场就业方针,把实施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重点做好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就业的力度,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服务水平,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全面促进就业,主要对策是:——积极组织实施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重点是落实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充分运用税收、信贷政策,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各类服务业;投资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全面落实各项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是解决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主辅分离和各项再就业补贴资金等政策执行不到位问题,通过落实政策,创造宽松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或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或带动就业。

  ——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重点是抓好再就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

  ——加大城乡统筹就业力度。重点是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实现城乡人员就业条件一视同仁;做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增强职业信息、职业中介、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陈斯毅(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就业处处长)

来源:南方日报

相关阅读:

办公室里的“新武侠传”
毕业生遭到“欺生”怎么办﹖
职场新人该如何应对职场风险?
人在江湖:在你上班的第一天
不能回避的生活 办公室政治“教程”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