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岗位最缺人? 2004年浙江就业形势前瞻

  这几天,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1级研究生潘一峰心里颇不平静。

  前段时间,他忙着参加了几家国内知名企业的专场招聘会,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他已经淘汰了很多竞争者,进入了多家单位的复试,目前正在等待复试通知。这些单位都承诺在过年之前会有消息,所以潘一峰回家的日子始终定不下来。家里电话打来好几回了,但回家的车票到现在还没有买。

  像潘一峰这样处于等待状态的毕业生还有不少。

  与此同时,来自安徽的江晓民怀着希望踏上了归家的路。到杭州打工半年,他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年初四,江晓民就想回来,尽管他不知道,2004年在这个城市还有没有他工作的位置。

  民企就业岗位潜力有多大

  不久前,新华社发布的一条消息说:“2003年我国就业工作进展显著。初步统计,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为4.3%左右,低于4.5%的计划控制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介绍,明年失业率的控制目标是4.7%左右。”

  有报道说,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来之不易”。

  近几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攀升之势,1999年是3.1%,2001年是3.6%,2002年升至4%。2003年初提出4.5%的控制目标时,尚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因为,2003年既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头一年,又是下岗职工“走出中心”的高峰年,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非典疫情的发生也给就业形势带来了很大冲击。

  2004年,我国就业工作的目标是新增就业900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

  有专家指出,要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不仅要靠积极促进就业,也需要适当采取一些措施减少并调控失业状况,避免失业在时间和地区上过于集中,保持就业局势的平稳。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调高,对浙江有什么影响呢?

  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副局长曹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调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全国范围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社会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带来了失业人数的上升;二是农村就业问题显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

  浙江的情况有所不同。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浙江产业结构调整较早,国家调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对浙江影响不是太大。浙江省去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到年末降至4.2%左右。据初步统计,到去年年底,浙江城镇失业人数在30万左右。另一方面,在浙江,“小企业解决大就业”的现象比较突出,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新增劳动人口的主力军。2003年,近50%的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实现了就业,尤其以温州、台州、义乌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表现更为突出。省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90%以上的劳动岗位是由民营企业提供的。最新统计表明,我省民营企业数量已跃居全国第二位,它们的劳动密集程度高,创造就业岗位潜力巨大,这对我省(浙江)2004年就业局势的稳定也将起到很大作用。

  就业压力来自何方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专家通过最新出版的《2004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提醒,在21世纪前50年中,我国将面临前20年就业压力大,后30年养老压力大的问题。

  书中名为《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化》的研究报告说,2002年底,我国城乡共有就业人员7.3亿人,每年新生婴儿有1700多万。

  此外,我国15至59岁的人口将一直增长到2020年之后才会“刹车”,届时,该年龄段的人口会增长到9.2亿人,比现在净增加1.2亿人。换句话说,未来20年,我们在解决现有失业人员就业问题的基础上,还要为新增的这1.2亿人解决就业问题。

  浙江省的情形也印证了这个推断。据省就业管理服务局预测,2004年,我省依旧面临着劳动力迅猛增长的局面,就业压力主要来自四大群体。

  一是新成长的劳动力持续增长。据预测,今年新增加的大中专及初高中毕业生新生劳动力在20万人左右,在求职市场中,青壮年占了70%。二是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不断产生,其中大量人员有重新就业的需求。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在加大。全省3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中,100万是被征地的农民,200万是就业不充分收入偏低的农民,他们随时都会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新军。四是外省劳动力的流入。由于浙江省的民营企业众多,吸引了大量的外省劳动力来我省就业。现有人数已达到400万左右。这400万还仅仅是指在企业打工的人数,不包括那些经商人员和外省大中专毕业生来浙江就业的。预计今年还会有为数不少的外省劳动力流入。

  而劳动力需求方面,形势却并不乐观。因为随着产业的资本与技术有机构成的提高,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明显降低。1991年浙江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岗位21.13万个,而到2002年只能增加5.7万个岗位了。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并重,通过税收优惠、贷款支持、减少收费、降低门槛等措施,营造出宽松环境,特别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积极探索社区就业、非正规组织就业等新途径,广泛吸纳就业人口。

  哪些岗位最缺人

  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劳动力市场主要分成以招用大中专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市场与招用具体操作工为主体的劳动力市场。但两者又不是绝对分离的,而是互有交叉。因而在统计口径上,哪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最多,难免会出现一些不一致。

  在浙江省人才市场提供的统计中,2003年浙江省的营销类人才需求已连续四个季度蝉联“冠军”,管理、机械、计算机、财会和文秘也连续四个季度位于用人单位需求榜前十名。房地产、建筑、电子通信及教育类人才的需求则是稳中有升。

  从浙江省人才市场的各类人才择业需求(网上登记)和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的两个排行榜对比中可以看出,我省的人才供需从类型上大致平衡,并没有出现个别行业需求特别不平衡的局面。

  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的柳珈则向我们分析了省内部分市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她说,从2003年的情况看,制造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最强,占总需求的40%左右,紧随其后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而在人们心目中职业声望较高的国家机关、卫生、教育等部门提供的岗位在总需求中比较有限。在新的一年里,市场需求总趋势和去年相差不大。

  柳珈还特别谈到了2004年劳动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一般性的劳动力过剩。从整体上说,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和观念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由高技术、新工艺产生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需求量旺盛,却难觅合适的人才。“高级技工年薪超硕士”的局面在2004年仍然会出现。

  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浙江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林夏芬副教授出言谨慎,她指出,2003年浙江大学的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6.51%,还比2002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微升了0.16个百分点。2004年趋势较难预测。但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好于文科类学生;二是大中城市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层次、地域等方面要有切合实际的要求。

  劳动者权益如何维护

  春节前夕,全国掀起了一场为农民工追讨欠薪的热潮。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日渐浮出水面,特别是对那些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而这类问题往往发生在一些中小企业,它们用工不规范,侵犯劳动者正当的休息权利,不足额给付劳动者工资,甚至劳动者发生人身伤害也得不到赔偿。至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用人单位应该支付的各种保障,对于处于市场弱势的劳动者来说,有的并不能都得到。

  劳动部门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如果把各种保险费算上,一个用工岗位起码增加300元。而现在很多岗位500元就‘一脚踢’了。”

  目前,就业与保障已经形成了一个矛盾:社会保障健全,用工成本高,劳动岗位可能减少;社会保障不健全,最终的成本还是要整个社会来承担,而且也造成了用工的不稳定。

  岗位与社会保障之间的矛盾在民营企业更加突出,这也是造成许多人在求职中不愿去民营企业的重要原因。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一蹴而就。但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在谈到2004年浙江省的就业工作要点时,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的有关人士还是重点强调了失业保险工作。他说:“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力争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400万人以上。”

  可以预见,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情况下,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也应当是2004年就业的主旋律之一。(任琦、顾杨丽)

来源:浙江日报

相关阅读:

办公室里的“新武侠传”
毕业生遭到“欺生”怎么办﹖
职场新人该如何应对职场风险?
人在江湖:在你上班的第一天
不能回避的生活 办公室政治“教程”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