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软件产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我国软件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为软件人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2000】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2002】47号文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有利地促进了软件人才队伍的壮大和软件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高于产业发展速度,为软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2002年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有59万多人,比2001年增长一倍,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
我国软件人才中高学历人才增多,研发人才比重加大。2002年软件业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的达到4.3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本科生共19.6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3%;大专生共9.94万人,占17%。从事软件研发的专业人员已从1998年的13.2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18.6万人,目前接近25万人。
软件人才差距亟待弥补
作为朝阳产业,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呼唤更多的软件人才。在软件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面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我国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缺口较大,结构失衡,机制不全,教育滞后。
——供不应求,缺口较大。国办发【2002】47号文件中指出,到2005年我国软件从业人员要达到80万,目前距此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将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将扩大到42.5万人左右。
——人才结构失衡。一是软件人才自身结构失衡。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即“软件金领”和“软件蓝领”严重短缺,我国现有软件人才主要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端人才。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是软件人才流向结构失衡。表现之一是人才集中流向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至2002年底,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it职位需求比为4.7:3.5:1.1:1,软件人才大量涌入上述地区,进一步拉大东、西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的差距。表现之二是人才外流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有5万人,其中进入外企或者出国的约占50%。国有企业流出的软件人才,44.7%流向外资企业,20.5%出国深造。
——用人机制尚待完善。软件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普遍未建立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没有确立劳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引起企业人才不合理流动频繁,降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软件人才教育滞后。长期以来,我国人才教育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即重视计算机硬件人才教育,轻视软件人才教育。国发【2000】18号文件颁布以来,软件人才教育得到重视,发展迅猛,但总体仍然滞后。主要是: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历教育,人才供应渠道单一化;软件教育脱离实际;软件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企业对软件人才的实际要求存在差距等。
采取措施加快人才建设
当前,除继续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落实国发【2000】18号的人才吸引与培育政策,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好35所高校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和一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这两块软件人才“示范田”外,还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加速软件人才总量的增长及人才结构的优化,为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积极创新软件人才机制。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人才,着重引进高层次的软件技术和管理人才。继续实施全球化人才战略,吸引国内外软件技术人才在国内创办软件企业。二是建立健全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留住并用好软件人才。包括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鼓励企业核心人才参股、用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任用机制等。此外,软件人才结构失衡呼唤新型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学历教育、软件学院、认证教育等。
——创造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创造人尽其才的“生态环境”。一是积极营造软件人才发展的条件和空间,为人才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以事业留住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事业的动力环境。三是情感系住人才。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重视软件人才的深造及培训,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龙昊、苏强)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阅读:
办公室里的“新武侠传”
毕业生遭到“欺生”怎么办﹖
职场新人该如何应对职场风险?
人在江湖:在你上班的第一天
不能回避的生活 办公室政治“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