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下半年,区域化人才开发“热点”频现: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热度一浪高一浪,沪港合作、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人才开发一体化、辽宁中部城市群人才开发一体化等新概念、新版本层出不穷。最近,上海人才工作会议又提出,上海人才开发要融入长三角、融入全国、融入全球。其中区域化人才开发成为上海2004年人才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长三角: 热浪滚滚
自2003年4月签署《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宣言》,9月启动长三角人才开发并签署一系列合作项目以来,推进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的热浪滚滚向前。
11月,上海有关单位在嵊州建立博士后实习基地,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师大、华东理工、东华大学、上大等高校的50位博士后,携带多项科技成果,与嵊州市70多家重点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合作,为嵊州的发展出谋划策。12月,上海浦东与浙江台州成功举办人才招聘会,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带领150多家省内著名企业到上海“淘金”。3346名高级人才参加了招聘会,其中博士435人、硕士2547人。
就在同时,“物流”与“中高级口译”两项考试从上海推广到南京、苏州、杭州、宁波、湖州等长三角地区。杭州、宁波、南京三地报考口译考试的人数达2336人;在杭州、宁波、苏州三地报考物流考试的人数超过1000人。
在人事争议仲裁方面,上海已经制定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办法规定,长三角地区人才在上海工作产生的人事争议,可以到上海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有关人士透露,苏浙沪三地人事部门共同讨论制定适应长三角地区的人事争议仲裁条例也为期不远了。
目前,苏浙沪三方抽调精兵强将,对三地人才总量、素质和结构摸家底,对2004年整体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进程作准备。2004年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新的亮点正在孕育之中。
沪港合作:增添新义
2003年9月,主持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办公室工作的陆珉主任,又承接新职责———沪港人才合作与交流。于是,陆珉手下的“兵”由3个一下子拓展到了19个;办公地点也从上海市人事局的一间合用办公室搬到了文新大厦。
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疑惑:沪港与长三角之间有关联吗?会不会厚此薄彼?
从表面上看,沪港人才合作与长三角人才合作并不相干,但这两者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而这枚硬币就叫做区域化人才开发。这可以在《市委市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中寻找到注解。在这一新世纪新阶段上海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文件中,沪港人才交流与合作已经与长三角、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开发合作相提并论。
长三角人才开发是不同城市在同一制度下人才开发的“战略联盟”,而沪港人才合作与交流则是不同制度体制下的合作。这种合作跨越了原有地缘相接或者相近概念,是一种更纯粹地以长远利益为纽带的区域间人才合作。这种合作为展开区域间人才合作开辟了新路。不同制度定然会出现先前没有遭遇的东西,也定然要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也必将能探索出既符合市场规律、国际惯例,又服务于两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举措、新办法、新经验。如果在这块“试验田”里大有收获,那么今后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乃至不同国家展开人才合作时,上海的底气会更足。
胶东半岛、辽宁:又一版本
区域化人才开发版本还有许多,环渤海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都是区域化人才开发的“新选题”。
2003年夏天,在苏浙沪签署框架性协议启动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同时,山东就组团来沪学习考察。据参与接待的有关人员介绍,山东的同志对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方面问得很细,从初衷到政策,再到如何操作。临走,还把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全套材料装进了行李箱。
离沪返鲁没有超过3个月,一份由青岛、烟台、威海3市人事部门起草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机制合作协议》在济南签署。
12月17日辽宁又传来喜讯。沈阳、鞍山、丹东、阜新、营口、本溪、抚顺、辽阳、铁岭9个城市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
胶东、辽宁的做法有一部分内容几乎与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如出一辙”,如共享高层次人才智力、博士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海外人才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资源;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予以互认,公务员互派交流,共建统一的人才服务平台和服务窗口,实现信息的相互查询和服务等。
不同的部分是:在同一制度框架、同一行政区划范畴下的人才联盟。即便是在一个“省长”的领导下,不同城市依旧有展开人才合作的需求和可能。这又在传递出一个信号,在人才合作方面,人们越来越相信区域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上级的一纸命令。
在这一格局下,上海区域化人才开发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长三角、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沪港合作等词语,频现《市委市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意见》提出,要打破地域和行政区划界限,依靠政府推动、市场驱动、需求带动,促进区域间人才开发的合作;建立智力输出、合作培训、人才交流的开发机制;鼓励人才以“柔性流动”等多种方式参与西部大开发;主动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人才开发工作;利用上海优质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扩大为全国尤其是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培养、输送、开发人才,不断增强人才服务全国的功能;立足长三角地区联动开发,促进人才开发的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逐步实现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以cepa的实施为契机,全面推进沪港人才交流与合作。
区域化人才开发从此将一发而不可收。
来源:人才市场报
相关阅读:
办公室里的“新武侠传”
毕业生遭到“欺生”怎么办﹖
职场新人该如何应对职场风险?
人在江湖:在你上班的第一天
不能回避的生活 办公室政治“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