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企业第四核心竞争力 企业情报不是007

<b>   【世界经理人编者按】</b> 不久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家公园的老板在筹办庙会时乔装打扮,到另外一家也在筹办庙会的同行处打听人家每个摊位收了多少钱,结果被当场识破。

  像这样想方设法、用尽手段,甚至通过收买、盗取等不法手段探听竞争对手信息的现象,在很多企业存在。但竞争情报学家告诉我们:97%的企业情报来源于公共信息,只是国内企业还没有掌握现代竞争情报的科学搜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竞争情报是企业第四核心竞争力   世界五百强公司中,90%设立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中国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信息搜集阶段。   有国外数据显示,1997年,竞争情报对企业贡献率:微软为17%、摩托罗拉为11%、ibm为9%、p&g为8%、通用电气为7%、惠普为7%、可口可乐为5%、英特尔为5%。   中国企业情报界的最权威组织——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常务副秘书长戴侣红表示,竞争情报已经继产品、营销、服务之后,成为企业的第四核心竞争力,世界五百强公司中,90%设立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很多企业的突然死亡都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   上个世纪90年代,巨人ibm一直深陷亏损泥潭,1994年,被誉为“能让大象跳舞”的郭士纳上任,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竞争情报部门。   微软因在网络浏览器产品方面的失误,使竞争对手网景公司一度占领浏览器80%的市场份额,微软充分发挥其竞争情报部门的特长,每周定期监测网络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化,以此为指导最终夺取了市场领导地位,网景公司被美国在线购并。可口可乐、3m、通用电气和英特尔等公司,全都派重要人物负责调查商业竞争对手正在干些什么,密切监测和关注。   戴侣红认为,“现代情报系统不是今天竞争对手推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关注一下,明天没什么事就不用搜集了,系统要长期运转,要为企业建立起一种预警机制,通过不断地搜集、分析,能够定期为决策层提供建议和参考,这也正是中国企业最欠缺的。”   目前在中国,竞争情报系统在it、轻工业、医药、房地产等竞争相对激烈的行业存在。宝钢、网通公司、长安汽车、赛特商场等都有自己的情报部门。但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还停留在出了事,公关部打几个电话给圈内相熟的朋友了解一下情况的阶段,对现代竞争情报体系还是一知半解。   戴侣红在介绍目前国内企业情况时谈到,仅从搜集信息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有负责整理信息的部门,有的设在市场部,有的设在公关部,但不能因此就说这些企业已经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这个系统要能串起企业各个部门,比如,财务部、销售部的人员凭什么总为你情报部门提供信息,这需要企业有一个整体的奖励机制。这个体系建立起来了,整个企业的员工就都成为企业情报的搜集者,而不仅仅是企业情报部门的几个人。系统性、持续性才是竞争情报的精髓。    95%竞争情报可合法获得   企业情报系统是否就是企业竞争中的“中央情报局”? 专家表示,竞争情报95%可通过合法的、符合道德规范的途径获得。   一位为柯达公司工作了28年的老员工,离开柯达公司后,金钱开道,收买了多个柯达公司的雇员和数十位已退休的同事,为其提供商业情报或技术机密,然后转手将这些情报倒卖给柯达公司的竞争对手,从中获取了巨额收益。也有一些公司直接雇佣别人,通过假扮、冒充等方法对竞争对手公司进行刺探、盗取机密资料。   一提到情报,人们就会想到间谍。企业情报系统是否就是企业竞争中的“中央情报局”?   中国竞争情报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邹祖烨表示,企业想获得的竞争情报,其实95%是可通过合法的、符合道德规范的途径获得,其中80%的信息就潜藏在企业内部。铤而走险、不择手段只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他说,所谓竞争情报是人们用合乎职业伦理的方式,收集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策略的信息,并根据客观事实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将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报及时传递给企业决策者,为其作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业内介绍,最近一个正确运用竞争情报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北京开关厂。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京开关厂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发生变化,业内企业由原来的200家上升到3000多家,其中有很多是来自国外的著名公司,竞争变得十分激烈。北京开关厂首先考虑到的是来自国内同行的压力。因此,它首先选择了4家国内企业作为竞争对手进行监测,然后采用10大类56个指标评估监测竞争对手,通过媒体、展会、人际传播、购买行业调查等一系列手段获取信息、数据,并对获取的指标进行专业科学分析,结果两年内开发出56项新产品,其中11个产品被列为国家重点新品。搜集渠道很多 人际传播仍最重要   福特公司的《共享知识》册子,可以告诉自己企业的出访人员,本企业期望从这次出访中获得什么知识和情报。我国长安汽车也有类似规定。   福特汽车公司的情报机构编制了一个本名为《共享知识》的小册子,提供给所有准备参观其他工厂的本企业人员。如果企业人员准备访问一个国家或一个工厂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供应商,这本小册子可以告诉参观人员,本企业期望从这次访问中获得什么知识和情报。目前,我国也有企业建立了类似的制度:长安汽车规定,所有出差人员回来后都要提交一份出差当地竞争对手情况的报告。   记者从竞争情报学会了解到,在搜集情报方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也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人际传播得来的。   戴侣红表示,除了竞争情报人员要善于在工作中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网络外,销售人员也是企业所需信息的主要来源,他们对竞争对手在其所分管的市场中的销售情况及宣传活动相当了解,通过情报奖励机制,他们会给情报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报。此外,本企业的采购人员经常与竞争对手的采购人员碰面,双方都会透露出本企业的不少信息。   每个人都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也许某员工的亲属就在你的竞争对手企业中任职。企业员工的关系网是重要的情报源,但其发掘难度也比较大。   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邹祖烨补充认为,第三方情报源也不可忽视,它包括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最终用户、行业协会等。到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处我们可以了解竞争对手订货情况进而推测其产品产量,到用户处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产品使用情况、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等。此外,通过展会或媒体上竞争对手的广告,可以了解对手近期要采取的新行动,广告上宣传的产品对象的变化往往表明竞争对手战略重点有所转移。   总之,获得情报的方法很多,并且往往组合使用,很多情报都能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根本用不着采用非法或不道德的方式。(商报记者 方芳/文)   
  商报链接
  企业情报搜集禁忌   1、钻法律空子   1997年前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食品公司schwan聘用了一家只有一个人的顾问公司,去侦察美国最大的包装食品公司卡夫。卡夫公司当时推出了一种新产品——digiorno。schwan公司要知道卡夫公司计划以多快的速度将digiorno产品推广到全美,因此它就要知道卡夫公司由哪个厂来生产,这个厂的日生产能力。按照有关条例认定,像可口可乐的配方和微软的源密码之类的东西,都是商业秘密。但是像schwan公司需要的工厂的产量等资料却不属于机密,正是这个漏洞,使得schwan公司聘请的顾问可以大展拳脚。   2、吃里扒外   1992年,曾在柯达公司工作了28年的哈罗德·沃登离开了公司,投资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但这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他金钱开道,收买了多个柯达公司的雇员和数十位已退休的同事,他们向他提供一台代号为401机器的绝密装置的信息,当然,也包括其他敏感的商业情报或技术机密。然后,哈罗德就转手将这些情报倒卖给柯达公司的竞争对手,从中获取了巨额收益。在遭受巨大损失后,柯达公司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猫腻”,一纸诉状把哈罗德告上了法庭。法庭最后裁决,哈罗德入狱15个月。   3、网络窃取   纽约私人侦探所——克罗尔同仁咨询公司总经理艾伦·布里尔就表示,如果情报人员以临时工身份进入公司,他们将能在48小时内获得所要的情报。当一位研究人员不关机就出去吃午餐时,克罗尔同仁公司的情报人员就可以把在许多商店都可以买到的便携式光盘写入器安装在计算机后面的并行端口上,然后把计算机硬盘中的全部内容完好无损地复制下来,一切干净利落,而且不留任何痕迹。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相关阅读:

人们更相信直觉
四大银行集体瘦身 大量网点员工面临下岗
浅谈脂肪肝与营养
正确的营销策略应该要细分客户对象
拿标准做营销:当今营销世界里的最高境界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