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的优势在哪里?

<b>   【世界经理人编者按】</b> 中国乳业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吸引得国内的大牌企业、国外的资本大鳄纷纷抢滩。大量资本迅速涌入,大批加工厂相继开工或投产,乳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然而,作为乳业发展的第一道工序—奶源建设却相对滞后,虽然两年来,奶牛存栏数以15%以上的高速度增长,但还是远远赶不上加工能力的增长。专家预测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间,乳牛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至少保持在10%以上,那么多达两千万头的庞大奶牛群在哪养?这是一个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传统养殖难以托起致富梦
  
  电视广告中优美的奶牛养殖场景陶醉了多少观众,可谁知道我们有多少草场正在无奈地呻吟。因为脆弱的草原已经承受不起太多的悲哀,这种悲哀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超载放牧。
  
  我国草原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1.7%,是农田的3.7倍,林地的3.1倍。由于有广阔的草场资源,我国畜牧养殖业源远流长,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万里大草原,有充分发展马、牛、羊等食草牲畜的绝对优势,是中国的传统牧区。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无序开垦和超载放牧犹如两把利刃,草原生态状况早已今不如昔。统计资料表明:现在我国90%的草地已经退化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亿公顷。而明显退化的草原以每年2000万—3000万亩的速度不断扩大。伴随着草原面积的缩小,沙漠面积的扩大,草原地区降水逐渐减少,气候日益干燥,灾害增多,不少动植物灭绝,鼠虫害增加。草原生产力较上世纪50年代普遍下降了30%—50%。现在养一只羊,新西兰需要一亩左右的草牧场,我国则需要50—100亩,如果按每头奶牛等于7只羊的耗草量计算,现在我国北方可利用草原面积只能养不到100万头奶牛。
  
  在我国各大牧区中,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问题尤其突出。内蒙古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四分之一,占内蒙古土地总面积近十分之七,是欧亚大陆草原最东端的部分。据调查,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8800万公顷减少了1000万公顷。50多年来草原投入少,草地产值大约每年1元/亩,而每年投入才0.02元/亩。在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牧民只能用过度使用自然资源来维持畜牧业生产。草原的载畜能力由上世纪50年代的8700万羊单位,减少到现在的4600万羊单位,降低48%。牧区每年缺草约50亿公斤。专家认为,受到严重破坏的草原,15—20年才能恢复到原初草原状态,若有放牧等人为因素干扰,将永久停留在退化状态。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以水丰草美著名,是内蒙古大草原的一颗明珠,土地面积20万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草原面积约占全盟土地总面积的90%,80年代约占70%,现在草原面积约占全盟土地总面积的40%。由于草原退化,引发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自2000年起,源自沙漠腹地的沙尘暴数十次席卷多半个中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这无疑告诉我们一个问题:传统养殖已经不能托起草原人民的致富梦。
  
  今年11月,由农业部畜牧局、草原监理中心等单位在北京召开“草原建设与保护”座谈会上,十多位著名专家发表意见,呼吁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提出:“草原的普遍退化和趋于系统性崩溃将引起严重的荒漠化、沙尘暴源和区域经济的严重衰退。其解决的途径在于两大转变,即功能性转变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我国天然草场的功能应转为发挥生态效益为主;二是我国的草地畜牧业必须从数千年传统落后和粗放的方式,全面转向以人工饲料基地为基础的现代化舍饲畜牧业先进生产方式。”
  
  平原农区是理想的养殖场所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过去只有老人、孩子、病人享用的鲜奶开始走入寻常百姓之家,这无疑促进了乳业的生产和消费。今年前九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无论在工业总产值、销售总收入,还是利税额方面,同比增幅都超过30%,而液体奶产量增幅则超过60%。市场需求扩大,必将拉动生产规模扩大,而草原禁牧势在必然,那么如此多的牲畜该养在哪里?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西方国家的经验。在发达国家,畜牧是农业产业中的第一支柱,占农业产值的一半。他们那么多的牲畜靠什么来养?主要是人工饲草。因为人工饲草有三大好处,首先是产出效益高,一亩饲料玉米比一亩粮食玉米多产可消化总养分150公斤,多产可消化粗蛋白18公斤,多产胡萝卜素101克。苜蓿等优质牧草营养价值则更高。其次,有些人工牧草是多年生,如苜蓿,15年生,根部在地表3米以下,年降雨量300毫米以上即可成活,完全适应于干旱地区,起到保持生态的作用。再次,可就地转化,即它不仅可以增强地力,增加土壤中有益的生物量,而且还可大量饲养动物,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互相制约互相平衡,使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因此,发达国家计算土地产量,不是用产出粮食多少计算,而是用产出多少生物量及蛋白质来计算。比如荷兰耕地面积为204万公顷,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为136.6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7.7%。其中人工牧草面积109万公顷,占整个耕地面积的53.3%,法国共有耕地1817万公顷,饲料作物占60%,其中人工牧草占35%,而养殖大国新西兰,饲料作物种植面积高达90%,在这些国家中农业总产值中,处于第一位的是牛奶,占农业总产值的20%,第二位是牛肉,也占20%左右。而我国还不到1%,这是多大的差距。
  
  上述事实说明一个问题,人工牧草养奶牛和肉牛是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所以西方人把人工牧草称为“绿色黄金”,是“通往现代农业的桥梁”,可以说,没有人工牧草,就没有现代畜牧业,也就没有现代发达的食品加工业,农业的基础作用就无法体现,农业商品化、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既然乳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工饲料就会不可避免地被提上议事日程,而草原又不可避免地需要由饲养功能转变为生态功能,那么我国的奶牛究竟应该养在哪里?这只能有一个地方———平原农区。而事实就是如此,奶牛的发展优势确实是在平原。平原农区发展现代畜牧业有三大优势是草原地区不能比拟,其一:平原地区气候温和、生产设施齐全,发展饲料基地,其饲料作物可以快速生长,多次收割,产量会高出草原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冀中平原,每年仅玉米种植面积就达到4000万亩,用秸秆养牛,5亩地可养一头奶牛,仅此就可以养800万头牛。其二,人工饲料营养丰富,如饲料青贮玉米,特别是紫花苜蓿、多花黑麦等高档饲草,单位含量的营养成分能高出普通牧草几倍甚至上十倍,而生产牧草比生产粮食成本一般会下降三到五成,在饲料中添加使用后,奶牛产奶量可以提高三到五成,这一正一反,效益不可同日而语。其三,平原农区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奶制品,尤其是鲜奶制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运到市场,这同样是人烟稀少的草原不可比的。
 
  成功经验有待进一步推广
 
  实践证明,现代化的奶牛业是以现代化的种植业为依托的,没有现代化的种植业提供充足和丰富的营养,就不可能促进奶牛业的大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在传统的以粮为纲观念支配之下,农业是主业,畜禽养殖是副业,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为主,在农业用地中没有专门的饲草用地,家禽家畜的主要饲草主要是农作物的副产品,“养猪一瓢糠,养牛一把草”,奶牛经常吃以秸秆和普通羊草为主的粗饲料,营养不足,所以奶牛年均单产奶量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二多一点。
  
  中国发展奶牛业以来,每一次饲养方式的改变,都提高了牛奶的数量和质量。在这当中,石家庄三鹿集团在冀中平原发展养牛业的经验就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依靠冀中平原4000多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的优势,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这里率先大规模推广饲料玉米和秸秆青贮,专门发展优质奶牛养殖,养殖成本大大下降,集团养牛场奶牛单产由每年5000千克提高到7000千克,含脂率提高0.4个百分点。上世纪90年代末,三鹿又积极推广种植苜蓿,每天给每头牛添加3公斤苜蓿干草,奶牛单产达到了7900千克,含脂率又提高了0.2个百分点。因此三鹿无论是养殖技术和养殖成本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到目前,已经发展奶牛14万头,无论产值、利税都处于同行业前茅,在国家统计局2002年公布的1500家大型骨干企业排行榜中名列第279位,为同行业第一。
  
  成功的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推广。
  
  随着我国乳品需求的上涨,据专家预测,到2007年,我国饲料粮将短缺5000万吨,其中蛋白质饲料将缺少2000万吨。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实施农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调整,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粮、经、饲三者的种植比例应为3:1:1,然而据最近资料显示,三者的实际比为79.2%、16.3%、1.2%。显然,饲料作物比例过低。三元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增加饲料、牧草的种植。在我国北方,首先应大力发展苜蓿生产,苜蓿堪称牧草之王,如果将我国的苜蓿种植由当前的2000万亩增至1亿亩,可增产粮食3000万—5000万吨;其次,还应积极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禾本科牧草。在我国南方,进一步种植多花黑麦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饲用甘蔗、饲用水稻等生物产量潜能极高的作物。在华北平原、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都有大力发展饲料、饲草种植的广阔空间。华北、东北、京津沪已被农业部列入发展奶牛优势区域。
  生态奶业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草原的逐渐退化承担不起百万头奶牛的重负,城郊奶牛数量迅速增长带来粪便污染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消费者“喝健康、安全的放心奶”的呼声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呼唤奶业寻求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今年9月,中国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的陈渝、刘岩、陈连芳等专家在“首届中国奶牛养殖大会暨中国奶牛养殖交流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生态奶业”概念,指出生态奶业是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们的见解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生态奶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就与传统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包装、运输等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以绿色、环保技术为支撑,从牧草种植、饲草加工、奶牛养殖、奶源的选择、机械化挤奶、产品加工到无菌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废弃物处理、奶牛养殖场粪便无污染处理和回收、循环利用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环保、生态奶业体系产业链,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实际在此之前,许多大型乳品企业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自2000年开始,石家庄三鹿集团为了尽快把分散式养牛转化成现代化的规模饲养,在奶源基地建设奶牛生态科技园区,大力推广生态饲养模式。三鹿采取多种形式,建成标准化的奶牛生态科技园区,园区分为生活、办公、养殖、青贮、粪便处理五个小区,小区内又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养几十头奶牛。每头牛有十几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农民将自家奶牛赶小区自己养,场里提供服务,是“半托”,农民把奶牛交给园区养是“全托”。园区开展“种、料、病、管”等多方面服务,经营者按提供的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园区占地有50多亩的,100多亩的,也有300多亩的,最大的占地400多亩。园区一方面大幅提高了牛奶的质量,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一方面变废为宝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入园区后一头奶牛每年多产奶1000多公斤,算下来一头奶牛一年可多收入1500元左右,从园区内收上来的牛奶每毫升细菌含量不到10万个,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石家庄三鹿集团南铜冶村奶站是奶牛科技园区内一个收奶规模不到300头的中等奶站,每年光是乳牛在挤奶厅挤奶时所遗的牛粪,就可以卖600元,开支水电费绰绰有余。现在,三鹿集团已经建成300多个奶牛生态养殖科技园区。生态养殖初步探索所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已勾画出中国乳业发展的灿烂前景,中国奶业界只有及早认识并主动顺应这种趋势,才能创造中国乳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记者 雷汉发 本报通讯员 张燕塞 刘学阁 苗万福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阅读:

人们更相信直觉
四大银行集体瘦身 大量网点员工面临下岗
浅谈脂肪肝与营养
正确的营销策略应该要细分客户对象
拿标准做营销:当今营销世界里的最高境界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