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世界经理人编者按】</b>
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二)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 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
(三)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从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海尔国际化的标志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国际化。生产的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二是营销国际化。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来为企业的名牌产品服务;三是产品国际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在实际运作中,海尔运用了先难后易、出口创牌而不单纯创汇的国际化战略,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其实,海尔还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开始了国际化的起步,它从德国引进了技术,反过来向德国出口产品,靠的不是低价格而是靠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目的不仅是为了创汇,同时还为了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抢得一块国际市场份额。先难后易的意义在于:将海外发展的目标定位于执世界经济发展之牛耳的发达国家,一旦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便可以易如反掌地进入发展中国家。而在国外建厂时,却又先易后难,1996年开始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投资建厂,而其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经过在发展中国家的试点取得经验以后,便于1999年在美国南卡州设立了一个工厂,在洛杉矶设立设计中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在纽约设立营销中心。海尔的目标是实现国际化的海尔,即让世界上每一个海尔的用户,都感觉到海尔是自己的海尔,而不是中国青岛的海尔,设在中国的总部也不再仅仅是向全世界出口的一个产品基地。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是一个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的海尔。
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大公司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分别与日本三洋公司和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换市场、资源共享、双赢发展。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2001年海尔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增长50%,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四)海尔的资本运营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海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19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19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股票的上市也使企业面临了新的压力,由过去面对用户、员工,转变为要面对股东、员工、用户。股东要求企业每年给其较高的利润回报,员工要求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这样一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压力比上市前更大,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形成一个投资者、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从而保证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海尔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较好,管理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一旦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市场就能获得新生。海尔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88~1990年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渤海尔合资,引起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到1985年6月,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四星级冰箱,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1988年青岛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当时的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通过向微波电器厂资金引进生产设备,其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1991~1994年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第二阶段兼并方式与第一阶段相比,除了投入资金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与oec管理体系移植到兼并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新机制,使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1995年~至今的第三阶段,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是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海尔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将它改组为海尔洗衣机总公司,在输入成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对人的管理为重中之重,使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赢利150万元,第二年一次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其国内市场占有率到1996年底,在全国百家大商场的份额已上升到22%。国际商场占有率更是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名牌,全自动洗衣机出口日本数量已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95%,占日本进口总量的61%。在此基础上,1997年5月兼并后的洗衣机公司以品牌作为投资控股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组建了顺德海尔电器公司,并在两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创造出让可怕的顺德人都连称可怕的海尔速度。
作者:苏勇 吴仕明
来源:中国市场营销网
相关阅读:
人们更相信直觉
四大银行集体瘦身 大量网点员工面临下岗
浅谈脂肪肝与营养
正确的营销策略应该要细分客户对象
拿标准做营销:当今营销世界里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