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一块着名的铜版墙,这块长21米,宽1.2米的铜版墙上,镌刻着一首长诗。这首长诗让每一位驻足者都感到内心灼热而痛苦,却又从中感受到痛苦之后的一种警醒与超越。
这首长诗就是《狂雪》。
这是军旅诗人王久辛的一篇力作。全诗500行,每一字,每一行,充溢着一种饱满的张力——侵略者灭绝人性的狂暴、死亡阴影笼罩下的垂死百姓、诗人对家国的祝福与忠诚、诗人对战争幽灵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通过文字赋予的一种神秘力量,直击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街衢四通八达,刺刀实现了真正的自由/比如,看见一位老人,刺刀并不说话/只是毫不犹豫地往他胸窝一捅/然后,拔出来,根本,用不上看一看刺刀/就又往另外一位,有七个月身孕的/少妇的肚子里一捅/血,刺向一步之遥的脸/将刺刀抽出/露出东方人的,那种与中国人/并无多大差异的狞笑。”
有人说,《狂雪》是剥开的血淋淋的伤口,直视之,会令人痛楚难当。作者自己也坦陈,“从头至尾,到将来的未来,肯定是属于痛苦的。”
尼采说,一切作品中,吾独爱以血泪书写者。
有血泪之思,才能凝结成血泪之字,这是亘古至理。惨遭宫刑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而司马迁自己呢,痛受宫刑之苦,在肉体与心灵同受磨折之时,写作并完成《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将司马迁永载史册。
5年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写作长篇纪实文学《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随着调查的一步步深入,那一段灭绝人性的历史真实、****地再现在她面前,她的心灵难以负载和承受,对人性的失望让她选择了饮弹自尽。
血泪铸成的伤口,剥开,是为了记住,并鞭策。
1937年。2009年。其实,历史走得并不太远。
我们痛定思痛,告诫自己,不要做一个健忘的民族。
“国耻不能忘记,我们纪念30万冤魂,是为了铭记他们的不幸。我们纪念30万亡灵,是为了整个人类永久的安宁。历史是不能淡忘的,历史不允许淡忘!”
相关阅读:
调节身体机能要从调整饮食习惯开始
一个姿势就能看出她有过几个男友
喝咖啡真的会导致钙流失吗
想要白白白,从挑对防晒伞开始
另类温泉文化日本奢侈食品温泉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