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微型诗鉴赏三题:寒山石


    笔者自今年元月涉足微型诗坛以来,先后写下了近百篇微型诗评(不含100余首百字短篇),旨在“学习微型诗、赏析微型诗、探讨微型诗、推动微型诗”,这些也得到了多数诗友们的理解、肯定和支持。当然,也有一些诗友颇有微词。我分析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是“长”与“短”的问题。

    作为一篇微型诗作的赏析文章,“长”与“短”原本不应是一个问题。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流于当流,止于当止。长笛很长,它悠扬的乐声可深深侵入人的心田;口琴虽短,但它轻美的节奏亦可将人真实的心灵召唤。长有长的价值,短也不是没有优点可言,只要能被很好的利用,它们都可以创造一片璀璨。但是,对于寥寥三行之内,至多不过二三十个字的微型诗来讲,有必要洋洋洒洒地写下数百字甚至千把字的赏析文章吗?这是不是小题大做?是不是故弄玄虚?是不是故作高深?对此,笔者以为,对于一首微型诗作的评论,一方面,“长”,是一种赏析,是一种条分缕析的解剖,也是一种激情飞扬的宣泄。如郁汀《寒山石 》云:“寒山石硬 /敛聚大地的精气/棱棱角角点击颗颗诗心 ”,剑熔《致寒山石》写道:“拿一把凿子/在石的身上/刻下闪光的思想”。在此,十分感谢湖南诗人郭密林先生的理解,他说:“点评如层层剥笋,细腻而精到……使人惊叹作者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独到的解剖能力,真是叹为观止!”网络诗歌评论者李文女士也认为“点评细致,联想丰富,从诗歌的文本出发拓展到无穷的空间”。另一方面,“短”,是一种点评,此所谓点到为止,点中要害,简明扼要,引发思考。“长析”与“短评”相互辉映,相互补充,是有利于推动微型诗的繁荣和发展的。依笔者观察,目前不仅是微型诗,包括整个网络诗歌都面临着读者参与缺乏的问题,这种现象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也就是:四处发帖多,认真评帖少;走马观花多,冷静关注少;追求虚名多,潜心思考少;关注自己多,关注别人少;礼节性的应酬多,投入性的参与少。在这样的境况下,提倡洋洋洒洒的“长析”和惜墨如金的“短评”,对于推动微型诗应该是十分有益的。当然,至于一篇评析到底是“长”还是“短”,我想这完全取决于鉴赏者的心境,取决于诗作本身对鉴赏者的触动。无论“长”还是“短”,都是情感激发状态下的自然流露。因为唯有自然的,才是真切的,也是可贵的。

                 第二个问题,是“有”与“无”的问题。

    有诗友认为,你的赏析文章可能是“生编硬造”,是“曲解逢迎”,甚至是“无中生有”。原因在于这三言两语微不足道的所谓微型诗,原本就没有包含这么多的诗意,那有这么多的启迪可谈?有这么多的内涵可挖掘?在《诗歌鉴赏之管见》一文中,我曾提出诗歌鉴赏要把握“五点”,即:素养奠定基本点、真情架通共鸣点、想象拓宽空间点、慧眼发现闪光点、创造成就升华点,其中创造最为重要(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创造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粗制滥造)。我以为,诗是由两个人一起创造的,一个是诗人,一个是读者。在一篇评论中,我曾经读到米歇尔·福柯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它增加存在的符号,而不是去评判;它召唤这些存在的符号,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也许有时候它也把它们创造出来——那样会更好。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它不应该是穿着红袍的君主。它应该挟着风暴和闪电。”这真是精彩的表述,可以说,它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批评所需要的元素:生命、点燃、观察、聆听、召唤、存在的符号、唤醒、创造、想象的火花、风暴和闪电……还有比这更动人的批评吗?如果以这样的批评作为标准,那我们就会知道,批评不应是作品的附庸,也不仅仅只有冷漠的技术分析,它应该是一种与批评家的主体有关的语言活动;在任何批评实践中,批评家都必须是一个在场者,一个有心灵体温的人,一个深邃地理解了作家和作品的对话者,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人。就这点而言,我认为,批评不仅仅是一种阐释,它更是一种再创作,一种创新,是一种能“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的创造。龚立人在让我汗颜的《颇具实力的诗坛微雕家——寒山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诗歌的鉴赏,就是读者在读诗时积极地探索诗歌中那些隐藏在艺术形象深处的,诗人的初衷,,甚至探究连诗人都未意识到的东西。所以文学和诗歌的鉴赏是一种美学范畴内的精神活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鉴赏创造。” “一个高明的诗歌鉴赏者,绝不只是简单地接受或机械地再现诗歌,而是充分地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对诗歌中的形象进行补充和改造,对诗歌进行再创造——鉴赏创造,以挖掘、扩大、丰富作品的内涵。就是说诗歌鉴赏需要鉴赏创造,因而就带有鉴赏者的主观色彩,与其认知水准、生活积淀及艺术造诣相关联。” 并说: “寒山石就做到了这些。” “不能不说他的赏析意味、情味浓重,联想丰富,视角独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之所以长篇累赘喋喋不休地谈这些,就是希望面对每一首精彩的微型诗,我们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融入我们的体验,凝结我们的激情,敞开我们的情怀,飞扬我们的思絮,读出我们自己独特的感受来。一句话,作者笔下未必“有”,读者眼中未必“无”。鉴赏一首精美的微型诗,就是要读出崭新的生命来,让作者笔下的“无”,成为我们心中独到的“有”。

                  第三个问题:“出”与“入”的问题。

    “长”与“短”、“有”与“无”,实质是一个能否“入”得诗,又“出”得诗的问题。惟有“入”,才能把握基本精神,把握诗的脉络;惟有“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现,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入”是“出”的前提,鉴赏诗歌,首先需要“入”进去。从根本上说,诗歌鉴赏要经历语言感知、意象体验和意蕴探求的心理流程,这一流程也正是诗歌鉴赏之内在规律的体现。这个流程便是一个“入”的流程。第一步,语言感知“切入”。诗的语言富有高度的情感性、暗示性和跳跃性等特点。刘勰有言:“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披文以入情”是鉴赏的第一步,即诗歌鉴赏要从诗歌语言开始。第二步,意象体验“进入”。诗人写诗与读者读诗都需要想象,但诗人的想象是高度自由、天马行空的;属于创造性想象;而读者的想象虽然也允许有一定的想象成分,但本质上是—种再造想象,这一过程,应尽可能和诗人的情感合拍。第三步,意蕴探求“深入”。所谓诗歌的深层意蕴,就是渗透在诗歌艺术形象中的哲理内涵,是诗歌的内在生命与灵魂,是诗人燃烧自我后绽放的奇葩。由于,第一,诗人写诗通常是把情感藏起来(诗贵含蓄),读者赏诗就是要把情感挖掘出来、释放出来;第二,诗的语言的跳跃性、弹性,要求读者补充、创造;第三,诗的形象的简约性、具体性,给读者欣赏带来了多义性、不确定性,即诗无达诂。所谓诗无达诂:一方面,不同读者可以在同一首诗中发现不同世界,见仁见智,见浅见深。另一方面,同一读者随着年龄、阅历或处境、心绪的变化,可以在同一首诗中发现不同世界。所以诗歌的深层意蕴又具有难以描述性、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的特点,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果真如此,便是一种难得的“出”了。对微型诗的鉴赏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三部曲”呢?“出”与“入”的问题解决了,“长”与“短”、“有”与“无”,自然也就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问题了。

    以上是个人关于微型诗鉴赏的一些思考。先求教于各位方家,以期更好地为大家擂鼓助威摇旗呐喊服好务。

                                         2005-11-09



相关阅读:

调节身体机能要从调整饮食习惯开始
一个姿势就能看出她有过几个男友
喝咖啡真的会导致钙流失吗
想要白白白,从挑对防晒伞开始
另类温泉文化日本奢侈食品温泉浴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