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生命哨所的歌者——周承强早期军旅诗歌扫描


提起周承强的诗,最初是在编《繁星》报时有所接触。后来在《民族诗人》上进一步认识,到后来承强兄创办《剑麻》诗刊及剑麻文学论坛,才意识到,这个行伍出身的诗人,确实是有一股子倔强劲的。你看他给诗刊取名“剑麻”两字,就可以觉出其血性与尖锐。再后来在繁星诗歌论坛上陆续读到他的大作,2005年11月在东莞长安召开的广东省第一届诗歌节的理论研讨会上,因彼此相见不相识,也只匆忙中打过一个照面,现在想起,他确实是魁梧挺拔,一身豪气的。承强兄1971年生,湖北赤壁人,1988年始发表作品,89年入伍,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从未间断且“一发不可收拾”,迄今已出版诗集3部、小说集一部,可谓多产多能。

军旅生涯是周承强生命中至为难得和弥足珍贵的历程。周承强早期的诗歌正是从他的军旅生活入手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的独特生存经验大多来源于其独特的生存经历与心灵历程。诗歌是最为敏感的艺术载体,它的诞生过程往往就是诗人企图记录和揭示自身的独特感受时,捕捉到灵感火花与语言文字交相辉映的过程。早期的军旅诗记录了他诗歌的萌芽生长,也是他生命成长的见证,倘若忽略其早期的军旅诗歌而去片面的关注周承强的诗,这种关注肯定不是很完整。

周承强早期的诗歌以军旅生活作为歌吟对象,在他的诗作里,雷区、哨所、山岗、兵、家书等常常成为诗作主题,带有较强的部队生活色彩。毕竟,从军的特殊性决定了他的诗作题材有一定的局限,但独特的军旅生活经历又赋予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感受,丰富着他的创作内容。我们来看一首《倾听远方》:“我在这儿学会了开枪和擦枪/不过如此吗/在和平的日子里/除了心甘情愿以外/我用三年时光倾听/一首来自故乡和心灵的歌谣”。军旅与乡愁相揉合,爱与恨相交融,诗人由实至虚,如诉如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他善于用大墨于描绘,只在关键几处注意精工,可是在一些细节上,也初步体现了其精心和用功,把握和处理得比较好,丰富的联想力可见一斑。他在《山顶洞人》这样表述:“别拿我们与古先人相比/我们没有那么含辛茹苦/栖居山顶峰峦穿行幽谷深涧/只是一种责任/和白云为伴与飞鸟同行/只是一种巧合”。对于平板的部队生活,他没有抱怨与退缩,而是积极地从平常枯燥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挖掘希望。军旅生活已经不仅是溶入到他的生活中,更渗透到他内心很深的意识里,所以不由自主地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露出来。可以说,正是军旅生活赋予了周承强诗歌最初的活力与灵感,诗人后来性格与表达技巧的形成,其实都可以从中找到隐喻的相通。

很显然,哨所,是周承强诗歌中最主要的一个意象,是他笔下最为生动和记忆犹新的一个场景,他不厌其烦地、不惜笔墨地对哨所这一具有特别象征的意象进行了雕刻和讴歌。在那《一个人的哨所》“大雪覆盖的脚印留给自己辩认/自己给自己种菜做饭/自己给自己站岗巡逻”,他经历了难忘的《哨所第一夜》:“晚上开门声比白天古怪/尖锐悠长余音久久不散/拉开电灯自己的影子比白天长大/越看越像别人身影”。他的关注很细致,“《哨所南边是一片丛林》”,而每当《一只鸟飞过哨所的上空》:“我真切地感受到/叫声的尖锐和残忍/像故乡不停的秋千/撞得思念零零散散”,而这时诗人“晴朗的心绪一下子/被鸟叫的雨丝湿透”,乡愁与孤独的日子里,诗人只能与诗歌互诉衷肠。但是诗人在《我站的地方叫哨位》这样表述:“时间在呼吸中轻轻划过/一丝不苟的站姿/使安全变得真实可信”——一种庄严和使命感跃然纸上“时间在皮肤上老去/经年的情感平淡无奇/和平成为界碑下的最高奖赏”。作为军人,哨所就是他们的使命,甚至,就是他们的尊严和生命。不容质疑,“哨所”在周承强早期的军旅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已经不仅仅是他生命中最为深刻的记忆,仡然成为他对生命与诗歌艺术的一种坚守,是他最初的信仰和全部的精神堡垒。

诗人周承强在作品中花了较多的精力描绘和刻画军人相谱,他的诗作没有陷入典型的自我迷恋的泥泞,而是将目光投入周围的场景,把对战友对军人的深切感情泼洒于纸上,将军人光环下血肉丰满的军人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现于我们的视野,具有较强的关切意识和承担情怀。他成功的用诗歌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列兵小何》“队长说瘦瘦的列兵小何/是南边陲一流的搜排手/对啊 他曾对着大山打赌/排雷上万才会卸装返乡/去幽会美美的姑娘阿香”可是“那天小何被一组诡计雷绊倒”,到后来“队长缓缓地对大伙诉说/小何排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颗雷/县长说够装一卡车吧/一个矮个列兵突然哭出声来”整首诗就是一个悲壮的故事,真挚感人。此外,还有《志愿兵素描》、《凝视一位双目失明的士兵》、《山口有座烈士墓》等一系列作品,重现了军人的高贵灵魂,诗人最后在《怀念是一种高纯净化剂》中表达了这样的尊敬和感叹:“在军营 勋章太沉重了/以致于墓碑承受不起/在妻子的梦境/让烈士安静地睡去/这一天逃不脱巨网缠裹/这一天习惯地看不见阳光/其实来自地下的阳光液/已将一切溶化纯净”。读罢此诗,让我们不由不对军人肃然起敬。

    显然,周承强的早期军旅诗歌,整体上读起来还显得有些稚嫩,大多不加修饰,仿佛一些未加雕琢的大理石,需要打磨和整理,不乏粗糙与直白,但无处不流露着内心的血性与率真。任何东西的成熟都有一个过程,对于周承强的诗来说也是如此。透过这些质朴的未加掩饰的零碎句子,实际上可以把一个诗人及其成长看得更为真切。军人的周承强在岩石和哨所间坚守着他热爱的土地与家园,诗人的周承强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且行且吟,开始对诗歌艺术的探索与坚守。无疑,象征军旅生活的“哨所”,如今已不仅仅是营房和账蓬,已然成了周承强一种精神的寄托,成为他诗歌的一个营地。他不时地站在诗歌的哨所眺望,他诗意的灵魂载着他的诗歌就像一只从军营哨所飞过的鸟,在历经翅膀拍打的磨砺后,将会飞得越来越高远,发出的歌声将会越来越嘹亮。

    2005年11月23日于仰天阁



相关阅读:

调节身体机能要从调整饮食习惯开始
一个姿势就能看出她有过几个男友
喝咖啡真的会导致钙流失吗
想要白白白,从挑对防晒伞开始
另类温泉文化日本奢侈食品温泉浴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